高考备考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二

发布 2021-05-08 17:55:28 阅读 3002

高考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二)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微专题。古代诗歌核心知识再回顾。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一、读一读。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修辞手法。说明。

示例。赏析。

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望洞庭(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

联想。如梦令(李清照)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有更突出、更鲜明。

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偶。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

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登高(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

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又分为拟人和拟物。比。

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

更加丰富。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

现了久雨初晴后诗人宁。

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喜爱之。情。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清明(杜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点出人物和地点,一幅充满春意和乡**趣的画面跃然纸上。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诗歌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

法。竹枝词(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写出一位沉浸。

在初恋中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

二、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答。答案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

一、二两句对偶,二、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答。答案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形和色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思。

解析该散曲用了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2.(20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答案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一、读一读。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一览表。

抒情方式。说明。

示例。赏析。

直抒。胸臆。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借景。抒情。

借助于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

动人。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托物言志。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与抒怀合二为一。

蝉(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古讽今。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包。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

些问题的立场和个。

人愿望等。用典有。

时增加了诗歌的容。

量,使诗歌典雅耐。

读,富于文采;有。

时则是为了怀古伤。

今,咏史言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

在空城。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抗。

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

衰的感慨。注抒情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也可以归到表现手法中。

二、练一练。

高考备考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五

高考备考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五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五 微专题。语言表达与运用。压缩语段考点知识清单。一 考点解析。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 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

高考备考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三

高考备考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三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三 微专题写准名篇名句中的关键字。温馨寄语 在目前高考得1分,压倒一军的严峻形势下,汉字书写显得多么重要!况且,阅卷老师很看重汉字书写,那些在其他题目 现的错别字 病句恐怕会造成新的隐性失分。所以,在考前最...

高考备考 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四

高考备考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四 2015年高考语文终极指导及考点微专题 四 微专题二 核心知识再回顾。一 读一读。表达技巧一览表。表达技巧。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人称。第一人称叙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叙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叙述。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