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发布 2021-05-06 11:50:28 阅读 2469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考察,都会涉及内容筛选整合、概括内容要点,分析重点词句含意等考点,在此,我们不就这些问题做细致分析,我们只就实用文本阅读中比较有文体特色的考题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学们熟悉文体特征,把握更有针对性的答题思路。

范例一:10年广东卷(详见复习资料)

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19【答案】①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②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③用排比句式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的重重阻力。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之修辞的能力。分析修辞方法需要我们把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考生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判定,并能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处,“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人来写,是拟人。②是反问。③句式相同,是排比。

4分。第1句,拟人1分。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1分。第2句,反问1分。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1分。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1分。

启示: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运用技巧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为作者的观点(情感)服务!这也是我们在复习古诗鉴赏时一直强调的。

类题链接:20.这篇社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试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参***】①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等。

运用这些排比,加强了语势,强调了美利坚人民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的可贵,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反复出现,增强了语势,对“国家”“国土”等概念起到了强调作用。

评分要求】满分5分,答出“排比”“ 反复”各得1分,有举例得1分,作用的赏析2分。

20【答案】(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发力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2)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体特征。此题,先分析上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引用这个史实的作用。(赋分:

5分。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

2分;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2分)

启示:当我们看到“引用”二字时,应该会很敏感的想起“引用”对于文体特征(真实性、趣味性等)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引用实际上也是一种技巧而已,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不要忽视了我们在一轮复习时归纳的“看文段位置来答作用题”这一点。因此,综合起来:

文体特征、作者观点、结构上的作用。

类题链接:19.这篇社论共有11个段落,请问最后一段的位置可不可以变动?为什么?(4分)(10深圳二模)

参***:最后一段的位置不可以变动。前面10个自然段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告诉国民,美国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国家,而11自然段是对前面10个自然段的总结,对主题的深化。

即美利坚的每一位国民都应珍惜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捍卫**的理想。用原文语句作答也可:“如果你珍惜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物质上的和平和精神上的和平——那么,请用你们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我国**的理想。

”评分要求】满分4分,答出“不可变动”得1分,答出“总结上文”得1分,答出“深化主题”得1分,具体阐释主题,1分。

类题链接2:20.文**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11汕头一模)

5分)①使文章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准确性(1分),②科学地反映了微博在中国青年中引起了广发的关注的真实现状(1分),说明他们许多人利用微博参与社会生活,改变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大部分人对微博保持了理性的态度(3分)。

21【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论述: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得不到开发利用。

②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解析】“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可再生资源,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赋分: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

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2分。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

2分)范例二:10汕头一模。

19.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0.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却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请以文章第8段(划线部分)内容为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5分)

21.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一个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你认为呢?(6分)

一起审题:19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结合文本作答。20题考查对文本特色评价,有文体针对性,需要借鉴答案。

21题涉及选材的问题(传记、新闻),考查**作者写作意图以及表现写作意图的手法的能力,可能会比较陌生,需要借鉴。

20.【参***】这篇通讯用事实说话,通篇使用第三人称,用数据(字),用旁观直描的叙事手法(写实手法)为主,如第8段,没有出现一句明显的抒情和议论,甚至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和细节,只用简明的数据对比,就已经完全表现出叶志平校长对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的认真细致。

启示:实际上还是变相考表现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通过陈述客观事实和细节)、侧面描写(对比)。

迁移链接:1.(《擦鞋者说》)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6分)

参***:⑴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答对1点可得2分,答对2点可得5分。能够答对2点即可。)

2. (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这篇报道,除了作者简约的旁白外,通篇都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6分)

参***:主人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读来有身临其境,与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之感;主要采用主人公自述形式,不仅符合了报道的真实性的要求,增强说服力,也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结构安排,行文更加凝练,不拖泥带水。

启示:选用不同的人称可以达到不同效果。

各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展现人物形象或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现场感,真实感;

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客观地展现内容(事件人物),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21. 【参***】我不同意此种观点。

示例一:这篇通讯叙事不枝不蔓,集中表达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汶川“512”**之后不久,灾区校舍的质量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记者具有敏锐的职业敏感,及时记录和表现了一个尽其所能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中学校长形象,一定程度回答了当时人们关于“灾难能否避免”的疑问。

而其他与此关系不大的素材则一笔带过,防止喧宾夺主,避免了“高大全”类型化的写作模式,鲜明、集中、准确地诠释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示例二: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却有深度。作者独辟蹊径,从校长对师生生命安全的关注这个角度,紧紧围绕着“避险”来写,只从一个角度切入,其他素材一笔带过,抓住“加固教学楼”和“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的两个核心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描叙,着力表现叶志平校长的责任心和远见,他的谋略和能力,他的坚韧和执着。

文章目标明确,开拓得深,远胜于面面俱到的叙写,更显现了报道的深度。

我同意此种观点。

示例:叶志平是四川**灾区一名难得的优秀校长,记者如果能够多方面深入了解、开拓素材,比如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学校,如何在条件差、待遇低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等等,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叶志平,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对于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灾区的教育状况,了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的灾区师生,更有助于抗震救灾工作,会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仅从“避险”一个角度来描述他,确实有所遗憾。

范例原题。新华网四川安县5月24日电题: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新华社记者朱玉、万。

一、刘红灿。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类 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类 教案。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 实用类作品阅读 包括访谈 调查报告 新闻 传记 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教学目标 1 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实用类文本之新闻阅读

一 高考回顾。广东考题分析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实用类阅读选用了新闻评论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该文选自 梁衡新闻作品导读 有删改,篇幅为。2010年所选的实用类文本颇有特色,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新闻评论,论述 为什么要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虽然是议论写法,但体裁上则属新闻类,因此符合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 复习学案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 复习学案。学案博苑。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 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 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2 学会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教学过程 考纲分析 高考考纲明确表明,新闻阅读是属于实用文体范畴。考查包含三个层级能力 一是c层级的分析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