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复习笔记之修辞

发布 2021-04-28 14:47:28 阅读 8941

丹丹老师q:一九一五三三**一二。

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 修辞:

1.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修辞方法。

2.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修辞活动。*着重强调这层含义。

3.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修辞学。

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交际目的,语境(如:妻子又做了两个丈夫爱吃的菜)

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表情手势),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对语言的加工。

二. 修辞与语境:

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语料的选择,表达方式的确定无不受制于语境。修辞与情境语境关系更为密切,它指语言语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语料随语境而变异,创新,表达方式也随语境而变,从而语境的功用就在于:

1、制约言语活动的内容。

2、规定言语的表达方式,修辞要“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三.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不是并列,从属的关系,而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

a修辞与语音(物质外壳):语音在突出语义和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了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

b修辞与词汇(建筑材料):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修辞方式提供必要条件,修辞使词汇在语言语用中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作用。

c修辞与语法(结构规律):语法为修辞现象,修辞规律的体现提供表现形式,没有句子和句群,也就没有体现修辞外在形式的语言模式,句法修饰内容的丰富多彩,说明了修辞在语言运用中扩大了语法的功用。

总结:修辞与语言三要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修辞来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

第二节词语的锤炼——“炼字”

一.声音的锤炼:

汉语语音的特点:

1.有声调——平仄有韵。

2.元音占优势——读来响亮。

3.没有复辅音——音节分隔整齐,细分为:

a.讲究诗文押韵。音随意转。《沁园春,雪》“ao”韵,慷慨激昂,《声声慢》“i”韵,低沉哀婉。

b.注意平仄相谐。如广告词“早一天使用,多一份青春。

c.利用双声叠韵。参差荇菜(双声),窈窕淑女(双声&叠韵)

d巧用叠音。《听听那冷雨》

e善用谐音。语音相似,相同而形成修饰。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f妙用拟声词。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淅淅漓漓。你呼吸的清风吹动我,在这叮当的月光下。

g音节的调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音步协调一致。

二。意义的锤炼:

词义:词汇意义理性意义。

色彩意义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均与修辞密切相关。

感**彩。语法意义。

1. 语体方面:《大堰河—我的保姆》作题目,“保姆”的内涵已与现在年代不一样了。

2. 风格方面:书面语体是庄重严肃的风格,口语体是自然随意的风格,摆平&解决。

3. 感**彩方面:注意褒贬,色彩义本身的差别可以反映到理性意义上,如:成果,效果,结果,恶果。

又如“明哲保身”最开始时褒义,现在是贬义,同样“倭”最初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龟”最初是褒义的,元代后是贬义。

4. 形象色彩方面:使话语比较生动,可以赋予一些事物具体形象,如新闻栏目起名“凤凰午间特快”,娱乐栏目起名“康熙来了”,菜名起得吸引眼球。

5. 行业色彩方面:“社会方言”一种,如:失业问题,全球都在开处方(医学领域——社会问题现象),面对下课危机的米卢(教学领域——运动领域)

6. 时代色彩。

7. 地域色彩。“嘀咕”“腻歪”北方方言色彩。

8. 语域色彩: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区分及界限。“咖啡,沙发,巧克力”

9. 文化色彩:“红色”“白色”“绿色”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表示不同。“失业”“下岗”

三.句式的选择。

1.句类: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主动句,被动句。

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祈使句:命令式,情愿式。

感叹句:表达浓厚情感,用于文艺语体较多。

2.肯定句,否定句。

3.主动句,被动句(他未被钱钟书借鉴&他没有见到钱钟书)

4.长句,短句。

5.整句,散句(排比句和散的)

6.松句,紧句(左边是园,右边也是园,松句。同样的信息量,用紧凑的形式来表达,就是紧句。

反之为松句)

句子信息量和形态(长多短少)的关系。

7.口语句,书面语句。

四.辞格。1.比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如“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如“是、变为、成为、等于”

借喻:本体不出现,或不在本句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灵活用法:没有喻词的比喻(诗歌)

程度不等的比喻(强喻)“不如,比起……还”

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

2.比拟: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3.借代:特征、标志代本体(大团结,马褂)

专名代泛称(诸葛亮,伯乐)

具体代抽象(小米加步枪,乌纱帽)

部分代整体(江山,一针一线)

结果代原因(添上新伤疤,汗透棉袍)

4.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分为:

全式拈连:甲乙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锁链一样。

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出现。变换的美感,连贯的美感。

5.夸张: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6双关: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指桑骂槐,理发,车)

7.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还包括仿句和仿调。

音仿。义仿: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另一词语。

仿拟性,临时性。

8.反语: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

以反当正(狠心贼)

9.婉曲: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

曲语:不直接说出本意,通过描述和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跨门,娇女)

10.设疑:关键性部分暂时隐下不说,以造成疑义,随后在适当的时候补说出来,消除疑义。

问答式。省略式(一亿七千万,鞋上房,纪晓岚)

11.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

正对: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事理,表相似、相关的关系。

反对: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

串对: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反面的关联。

12.排比:

句子排比。句法成分排比。

13.层递:

递升。递降。

根据逻辑关系,余光中《乡愁》

层递&排比:

层递是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的,等次性,排比是内容上的平列性。

层递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排比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

14.顶针: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15.回环:循环往复。

顶针&回环:顶针是顺连而下,直线型;回环是圆周形。

16.对比:

两体对比: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一体两面对比: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比&对偶:对比是内容上的“对立”,对偶是形式上的“对称”

17.映衬: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正衬:同主体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反衬:反面衬托。

18.反复:

连续反复:连接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间隔反复: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

19.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20.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只问不答。

第三节语体。

语体: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语体产生的条件:社会性。

语体存在的基础:言语性。

语体为人们的特定交际活动提供了语用框架。

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语体分为:

1. 公文语体。

多用专用词语,文言词语,“的”字短语,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词语)

主要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句类)

常用单句、并列复句和文言句式(修辞方式)

2. 科技语体:(分为专门……通俗……)

大量运用专业术语,不断吸取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词语)

单一:陈述句,疑问句(句类)

不追求语言艺术化(修辞方式)

3. 政论语体。

宣传鼓动,**。

具有广泛性,不断吸收新词语(词语)

陈述句,祈使句(句类)

多样化(修辞方式)

4. 文艺语体。

形象性,情感性(语言特征)

散文体,韵文体(诗),戏剧体(类别)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思考与练习。一 填空。1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性质表现为 概括性 稳固性 和 民族性 2 实词和虚词的重要区别在于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3 代词分为 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4 一个语法单位的分类,可以按其外部的 组合特点 分,也可以按其内部的 结构特点 分。5 兼语短语是由一个...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复习提纲

一 概念1.语法2.短语。3.不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 称呼语 主语4.名词谓语句 陈述句 感叹句5.整句 长句 散句6.谐音双关 拈连 反复7.句群。二 简答题。1.名词 形容词 动词 副词 区别词 介词 连词的语法特点。其中词类之间的辨析也应注意。2.助词的类型。要注意教材上的例子 3.兼类词的类型...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复习提纲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复习提纲。一 单项选择题。1 词的语法功能是指 a.词的语法意义 b.词的表达作用 c.词的构造方式 d.词的组合能力。2 铁将军把门 把门打开 中 把 的词性依次是 a.介词介词 b.动词介词 c.介词动词 d.动词动词 3 一般能受 不 修饰的是 a.名词介词 b.动词形容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