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之美

发布 2021-04-01 13:53:28 阅读 6438

怀柔四中。马雪燕。

读出语文之美。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朗读成了课堂被人遗忘的角落。

许多教师整天扎在文章分析中难以自拔,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课堂上可怜的读书时间怎么能让学生读懂文章,体会出语言文字之美呢?语文课堂是缺少不得那琅琅读书声的,不必说唐诗宋词,优美的散文,就是一篇说明文也需要我们用心诵读,体会其准确的语言。

只有如此,也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解文中味,才能晓诗人情,才能明其中理。我们要通过朗读还语文教学之美,让我们的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一、朗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它是一种比默读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首先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由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到大脑,再由大脑通过处理后由传导中枢传导到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出的是否一致。

在这一过程中,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和灵敏的思维状态,不断地对输入和输出的一切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想象并且联想,以便不断调整、更正和提高。这样,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帮助读者加深了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

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记得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曾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百草园趣味盎然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了他,唤起了他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的“又酸又甜的美味”,不必过多的分析,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

二、朗读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如朱自清的《春》,在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像母亲的手在轻轻抚摸着自己,仿佛真陶醉在泥土、青草、花儿散发出的芬芳中,还可以听到鸟儿清脆宛转的歌声,将自已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联想使作品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感情也会渐渐丰富起来,激荡起来。

以上这一切情感的体验都来自朗读,朗读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也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景物,体味晨雾、朝阳,小草、露水的自然之美,他们也开始用心感悟父母的爱与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并用自己的笔挥洒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朗读触发了学生心底最真实的情感,使他们写出了有真情的文章。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们抓了朗读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他们觉得有的写了,文章不再枯燥乏味,生动活泼多了。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的课文所选的范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言锤炼、谋篇布局、过渡衔接、修辞表达等方面都有其闪光之处,平时朗读时,反复揣摸,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技巧,到实际运用时自然得心应手了。

三、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

那是教学《回延安》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我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说: “课前老师想做个小小的调查:a、你是个充满自信充满激情的人。

b、你是个有激情但不易释放的人。c、你是个缺少自信和激情的人。” 出于尊重我并没有急于知道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做出心灵的选择。

我说:“老师希望你们是一个自信的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那样你会离成功更近。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会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只是缺少释放的动力和出口,你们当中的不少人是外表冷漠但内心狂热的人。

”说到这儿,很多同学笑着表示赞同。“那么,今天老师就为你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充分展示你的自信,挥洒你的激情,激情如火,可以燃烧一切,今天就让诗人澎湃的诗情点燃我们,让我们同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到延安。” 教师如火的语言和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课下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您真煽情,课前的那番话让我当时特激动。”在课堂上我还声情并茂的进行了范读。

读诗重在一个情字,我们可以靠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但这一切都是外在的,真情才是朗读动人的根,若想打动别人,必须自己先动情。面对如此动情的老师,我想学生应该能够受到感染吧!在课堂中运用朗读教学,教师应以身作则,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范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通过教师的表情朗读,能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很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初中低年级同学模仿能力极强,只要教师在初始阶段适当的点拨一些朗读技巧,开展一些与朗读有关的活动,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是很容易持久的。

而且老师的范读,不应还停留在诵读的层次上,应带领学生进入美读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教贺敬之的《回延安》时,我和学生一起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中所表达的情感,在一唱三叹、回环飘转的信天游曲调中师生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声音在教室中回荡,我们好像变成了那阔别十年,重返延安母亲怀抱的游子,每个人都激动万分。

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有声有色的朗读,还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

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教师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朗读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这又是朗读教学的又一收获。

在范读基础上运用形式多样的读法,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朗读的形式上,一要加强自由读,只要能体现学生自己的理解,同一个句子,不妨有不同的处理;二要加强个别指导和检查,指导一人而使全体受益。

个别读,分组读,齐读,自由朗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学语文就得要朗读。朗读不仅是理解课文的需要,而且是一种情感的熏陶。朗读使教学充满感情,富有情味。

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充分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吧,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与活力,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吧,动口动心动容去读,读出语文的美来。

作文 语文之美

一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如果你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边塞大漠,我愿飞奔在漫天黄沙里 如果你是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浩瀚长江,我愿遨游于猛浪湍漩中 如果你是 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荆棘小道上。呵,语文,美丽如你,叫我爱不释手。语文,如春风,吹拂着世界的每个...

寻找语文之美

傅国涌。我生之时,正是 文革 初起,山村寂寞荒僻,朝朝暮暮,唯面对青山 背靠青山,坚硬的崖壁保持着千年万年的沉默,在我出生之前六百二十余年,元代文学家李孝光还在与我家相去只有三五里的山洞里读书养气,他的传世之作 雁山十记 开篇写的即是我家后门的石梁洞,他为横亘空中的石梁感动,为生长其上红如踯躅花的秋...

感悟语文之美

激活语文之美,感悟读之魅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实践内容,它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 的颁布,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有了更新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从给学生充分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