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发布 2021-03-07 12:16:28 阅读 2484

语文教学的新模式:以写带读,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广州市第三中学何晓敏

摘要】“阅读本位”、“以读带写”、“以读促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常规思维,“写作本位”、“以写带读”、“以写促读”更符合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言语需求,是当代语文教育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就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而言,阅读最终指向写作,写作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总之,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是关键,而活动型写作无疑是践行“以写带读”新理念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阅读本位写作本位以写带读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活动型写作。

一、理论支持:从“阅读本位”到“写作本位”

中国语文教育走在新世纪的十字路口,亟待一次全新的革命性转型。

回溯百年语文教育史,实用主义教育家叶圣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上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现代语文教育规范的最终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叶圣陶针对上世纪初广大的普通民众,提出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即“应需论”、“应付生活论”和“工具论”。“这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核心范式,集中体现了叶圣陶语文教育的理想。

现代语文教育范式,是指在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程中,相对稳定的、曾得到较为广泛认同的语文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语文教育范式。”[1]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这一语文教育规范虽然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但总的来说,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

针对语文的实用性功能,叶圣陶曾明确表达过他的看法:“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2]由此可见,他认为语文教育是为了“应用”,即“应需”、“应付生活”,而不是为了“应试”。这一见解可谓切中语文教育的要害,可惜的是,他的这些主张仅仅停留在语文教育的观念上,在教学实践中基本还是以“应试”为目的。我们所熟知的叶圣陶的“工具论”,实际上就是“应需论”、“应付生活论”的集中体现。

他认为:“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3]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尤以读、写能力为重。“学习国文,事项只有两种,阅读与写作。

”[4]从清末民初开始,语文教学便侧重于阅读,而写作水平往往又成为考察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尺。针对这种“重写”倾向,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关系:“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

至于与写作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5]由此可见,他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的“根”在阅读,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至此,以阅读为本位的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得以确立。

与此同时,叶圣陶还认为,阅读本身就是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本身就是目的,读书并不就是为了写文章。”[6]他的这一论断,进一步强化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从上世纪迄今的语文课程,表面上似乎在追求读写并重,而实际上是在反对从清末明初就开始出现的“重写”倾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此,语文教学逐渐从“重写作”向“重阅读”倾斜。的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但是,写作的基础不完全是阅读。当阅读教学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为读而读”的倾向便不可避免地蔓延开来,讲读教学便堂而皇之地充斥着语文课堂,“完全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心情和阅读心理,溺毙了他们的语文兴趣和期待,使他们失去了最初的言语感觉和信念。”[7]恐怕这种阅读和写作两败俱伤的局面是叶圣陶始料未及的。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曾提出过“写作重于讲读”的观念。他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比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写作教学比阅读教学更重要。在强调写作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他也谈到了写作和阅读教学的相互关系:

“作文仍以讲读为基础,讲读教学若不改革,习作必受其影响”。[8]由此可见,他认为,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促进写作。黎锦熙的“写作重于讲读”的观念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阅读本位”语文教学模式,开“写作本位”之先河,为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可惜的是,他的这些颇有见地的观念只是镜中月、水中花,未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此,语文教学错失改革良机,“阅读本位”、“以读带写”、“以读促写”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常规思维。

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阅读本位”语文教学模式在上世纪教学实践中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这一模式已不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基本观念已远远落后于当代的学术发展,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需求。这一状况势必会引发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亟待建立。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的“吸收”功能自不待言,但“吸收”不是终极目的。“‘吸收’的功用在于改善人的认知状况、身心修养及更好地应用和表现等。

”[9]人们学习语文除了“应需”、“应付生活”这一类的目的之外,还应有超功利的一面,即实现自我言语“表现”的需要,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功能,而最能体现“表现”特征的除了“说”之外,自然就是“写”了。“以写作为本位的‘表现发展型’新语文教育规范的建构,已是势所必然。”[10]事实上,“写作本位”才更加符合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言语需求。

叶圣陶认为,写作的“根”在阅读,写作的基础是阅读。阅读对写作有很大的作用,但写作对阅读难道就没有促进作用吗?事实上,阅读有益于写作,但写作更能促进阅读。

首先,写作能促进阅读理解的深化,强化长久记忆。阅读的感想和心得,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记,而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不失为一种记录自己读书感悟的绝佳方式。所以,要想读出质量,悟出精彩,还有赖于写作的推动。

其次,写作能给阅读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学养的匮乏必然会激励人们博览群书,引导人们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从而形成写、读、写的良性循环,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为写而读比为读而读和泛泛而读,功效自然要大得多。

在一般的阅读情境下,由于阅读目的不是很明确,人们往往追求的不是阅读质量,而是阅读数量。这样一来,阅读就变成了浏览,阅读的再创造功能如何得以发挥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又何尝不能带动、促进阅读,即以写带读、以写促读呢?

恐怕在某种程度上,写作对于阅读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这正如潘新和所说,“如果从写作有利于阅读,是阅读的必然延伸与归宿的认识出发,从写作本位的角度,可以表述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以区别于阅读本位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认知。从广义上说,阅读只是一个过程或手段,写作、言语创造、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

”[11]因此, “写作本位”、“以写带读”、“以写促读”才是当代语文教育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

二、实施策略:从“应试写作”到“活动型写作”

写作本位”、“以写带读”、“以写促读”这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无疑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实践平台。所谓“以写带读”,自然是以“写”为目的,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扩展阅读为目标;“以写带读”,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内心冥想转化为真实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的有效手段;“以写带读”,更是以写作命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从一次阅读、二次阅读延伸至n次阅读,从而实现增加学生课内外阅读量、促进学生“读写结合”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阅读只是实现言语表现的过程和手段,它最终指向写作;写作才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它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和写作能力才是关键。试想,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每一次阅读体验都能通过写作予以呈现;如果我们通过写作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真正做到“读写结合”;那么,日积月累之下,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升级”将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一直以来,“戴着镣铐跳舞”的应试写作占据着写作教学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写作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对此,管建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认为,应试作文隶属于“生存性写作”,而自由作文才是人的“存在性写作”,“生存性写作不是终极目标,它只是人生存的手段”,“写作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由的心灵写作”。

[12]管建刚的这些认识自然是真知灼见,但问题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生谁也逃脱不了“应试”的“游戏规则”。为了过“应试”这一关,教师还是有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作文应试技能的。那么,能否在应试写作和自由写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影响学生应试,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能否在不影响常规教学的前提下,多举行一些联系教学实际、紧贴教材内容的写作活动呢?以活动型写作为主,以研究性学习、每周随笔、应试作文为辅的写作教学体系也许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每周随笔自然隶属于自由写作,应试作文主要适用于堂上写作,两种方式均属于写作教学的一种常态,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活动型写作和研究性学习自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所谓活动型写作,即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写作命题为核心,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写作理论,最终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活动型写作出题构想。比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改为了活动写作单元,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写作教学的比重,强化议**写作训练。

而阅读教学向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那么,在高二阶段,如何在议**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找到平衡,使两者完美结合呢?教师完全可以开展文化评论“以写带读”活动,即以第二单元的“新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文化现象,写一篇不少于的文化评论。

要改变学生喜读怕写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粤语、粤菜、粤剧、岭南服饰、岭南盆景、岭南建筑、岭南画派、岭南民俗……教师稍加点拨,学生立刻心领神会。

原来,岭南文化就在你我身边,衣食住行、待人接物、风俗习惯、节日仪式均可成为你我关注的对象。但是,令人忧心的是,广东背负“文化沙漠”的恶名已久,岭南文化向来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而事实证明,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作为广州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纠正曲解,荐言献策,为岭南文化正名!学生一旦确定选题,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必然要围绕它广泛搜集素材,进行有目的的海量阅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写带读”、“读写结合”, 从而形成写、读、写的良性循环。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予以指导和点拨,适时传授一些与之相关的写作技巧。比如,教师可以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拟写文化评论提纲,总结写作要领:从小的问题入手,寻找切入点;分析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最后回应问题。

文化评论写作的关键在于产生文化问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民众文化心理的误区和**部门忽略文化等,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文化问题。学生历尽艰辛完成写作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学生及时沟通交流,针对学生的文章提出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修改定稿之后,教师还应对学生所有的辛勤付出和个人价值予以确认,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至班级博客,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以分享彼此的辛勤劳动成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发表”,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改变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正如钱理群所说:“中小学写作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写作活动,它同时又是一个教育活动,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

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13]

创新模式飞跃语文教学

喇神州教育。宋玉兰。河北省磁县申庄中学。摘要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现,离不开老师教学模式的创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训练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新,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色转化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倡导...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构建 以生为本,高效整合 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翁牛特旗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王学荣。近年来,我旗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健康,成绩显著。在课改中我们从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性的探索,认识在不断加深。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研究的成果给小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以来的我旗大框架下的 以学定教...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构建 以生为本,高效整合 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翁牛特旗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王学荣。近年来,我旗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健康,成绩显著。在课改中我们从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性的探索,认识在不断加深。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研究的成果给小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以来的我旗大框架下的 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