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理论参考

发布 2021-03-03 12:31:28 阅读 7144

1.关于病名与分类。

关于血证的名称,后世在《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列有专门的篇章进行论述。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明虞抟著《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以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2.关于**病机。

对血证**的论述,宋严用和认为,失血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大啖辛热,或忧思恚怒。”(严氏济生方血病门》)主要补充了饮食方面的**;而对血证的病机,严用和以热立论,他指出:“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

”(同上)这种出血皆热的论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亦认为血证主要由热盛所致。

对血证的**论述得最精当者当属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提出,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论述甚详,尤其对血证的病机论述,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气伤两方面,指出“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

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赵献可对血证**的论述,不拘泥于前人,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如他在《医贯血证》中说:“六气俱能使人血溢,何独火乎。

”“六淫中虽俱能病血,其中独寒气致病者居多。”他反对“惟火论”、“惟阴虚火旺论”。又说:

“医者,不详审其证,便以为阴虚火动,而概用滋阴降火之剂,病日深而死日近矣。”到了清代,更明确了血证的**病机,如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论便血》指出:“随血之妄行多由于火,然火证之外,又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

”3.关于治则治法。

张仲景得《内经》“夺血者无汗”之深旨,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者不可发其表”的论述,将《内经》失血病人**的禁忌具体化。赵献可强调,血证从肾论治,“诸书虽分咳血、嗽血出于肝,咯血、唾血出于肾,余谓咳、嗽、咯、唾皆出于肾。”为后世医家对血证从肾而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介宾还对血证的一般**原则及其预后作了论述,“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

”据此,后世把血证的**原则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罗国纲指出:便血“久不愈者,当用温剂以补脾土,便能统血而血有所归也。

”(罗氏会约医镜论便血》)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治血论》中,提出了血证从三焦分治,“上焦之血责于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并以分析八卦的“坎”卦来说明治气在治血证中的地位,“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同时提出了治血要通塞权衡及注意标本之辨。

对血证研究贡献卓著者,当属清代唐宗海,其所著《血证论》为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引起出血的**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禁忌及预后均有论述。关于血证的**方法,唐宗海提出汗、吐、攻、和是**杂病的四**,而于血证,有宜有不宜。汗法,在血证是禁忌的;而吐法,尤为严禁;下法,可商用之;至于和法,最为血证第一良法。

尚有补法,但也有宜有忌,最理想者,惟以甘寒方药,滋其阴而养其阳,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则失血可止,而复其本位。

唐宗海在**血证时提出了止血、消瘀、凝血、补血的治血证四法,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因“血之为物,热则行,冷则凝。见黑则止,遇寒亦止”。消瘀为第二法,在止血的同时在考虑祛瘀,即活血止血。

在止血消瘀之后,必须凝血,以防其复濡动而至。血之不安,皆由气之不安所致,故宁气即是凝血。出血之后,去血既多,阴血无有不虚者。

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补虚为收内之法”。唐宗海治血四法,汲取了《内经》、仲景以及历代医家论治血证的学术精华,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以止血扶正为原则,法法既不离治血,又不离治气。此乃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

4.关于方药。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并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血证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元葛可久创十灰散,“治呕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使炭药**血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5.关于预后。

张介宾主张根据脉症来判断血证的预后,“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景岳全书杂证谟》)。

清代唐宗海认为“气之平否”,是血证预后转归的先决条件。他说:“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

体育理论参考

公共体育理论学习材料。第一部分。一 判断题。1 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一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标。2 体育锻炼以高强度的无氧锻炼为主,追求更高 更快 更强。因为它体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3 只要我每周坚持跑800米。一 两次,我的身体耐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 身体素质 体型 运动能力会影响到一个人的...

消渴理论参考

1 关于病名及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在 内经 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研究又有进展。如 金匮要略 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病有多尿 多饮 多食等典型症状,如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有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渴欲饮水不止 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诸病源候论 根据消渴临床表现不同,对消渴...

泄泻理论参考

1 关于病名考证 难经 有五泄之分,谓 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汉唐方书多称 下利 如东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方 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 下利 宋代以后统称 泄泻 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属于泄泻的病名有伤寒利候 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 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