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赞美》教案。
重庆育才中学校游华国。
教学目标】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2、鉴赏《死水》感情深沉、象征丰富和格律讲究的特点。【教学重点】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绘画美的语言色彩。【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反讽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学生回答。
我们来看看诗人闻一多笔下的《死水》面目。二、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思考:1、臭水沟里有些什么?
提示: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污水白沫,花蚊青蛙等丑恶事物。2、那么诗人用什么语言来表现这些物象呢?
从哪些感觉角度着手刻划死水的特点呢?提示: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是一种衬托,着重写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3、再读二到四节,感受作者以美辞来写丑物的表达效果。
提示:桃花、翡翠、罗绮、彩霞、珍珠、绿酒等给人的印象原本是华美高贵、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用一些形容美的词语来表现丑恶,从而使丑显得更丑,这种方法叫“反讽”。
4、诗人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如何?
提示:彻底绝望,深恶痛绝。“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对死水的存在充满了愤激,期待它的早日毁灭。三、结合时代背景,再读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如此憎恶的“死水”肯定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看看“死水”到底象征着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2023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
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
2023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的深恶痛绝。
也就是说:这个北洋**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第三重意义:
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2023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
2023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
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四、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诗人的深层情感。
1、从表面上看,把祖国比作一潭死水,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厌恶、愤怒、伤心、绝望。
2、哀莫大于心灵,对祖国最深刻的厌恶和否定是远离祖国,或是游戏人生。让我们调出记忆中的闻一多档案,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学过的闻一多的作品,你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情感?
最后一次讲演》中的民主战士形象,***这样评价他,“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去,决不屈服”!
一句话》:对人民团结抗战的坚定信念,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七子之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对回归祖国热烈向往。
3、由此看来,厌恶、失望只是愤激之辞,是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五、本诗不仅思想感情值得品味,作为新月派主将的代表诗作,本诗的艺术特色也值得称道。
1、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2、具有建筑美。新月派诗人追求“三美”,其中建筑美体现在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更显整齐规则。【板书设计】死水。
闻一多。以美衬丑。
一湾死水社会现实。
脏、臭、寂)象征(绝望、厌恶、憎恨)
资料卡片】1、《一句话》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別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2、《七子之歌》你可知“maco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
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赞美》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赞美》一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2、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并感受反复咏叹中蕴涵的深厚意味。3、理解诗中密集而又繁多的意象群以及他们所表达的丰富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学难点】对部分疑难诗句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祖国”二字,说起“中华民族”这个特定的词,一种特别的情感就会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请你在“祖国”二字前面加上定语。
伟大的、历史悠久的、人口众多的、地大物博的、苦难深重的,走向现代化的在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请看一位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二、作者和背景介绍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赏析诗歌。
一)现在,我们就以诗人的眼为眼,看看在流亡的途中目睹到的祖国面貌。
朗读第一节,思考: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他心目中的祖国?提示:
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
朗读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作者对祖国既爱又怨。
2、从这一节中,我们不但可以看见祖国大地的辽阔苍茫、历史的悠久与沉重,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请找出描绘人民生存状态的诗句。
提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向我们展示的是被苦难折磨的、忍辱负重的人民。
3、“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他们的眼睛缘何干枯,又在期待着怎样的热泪?提示:
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
也许是饥饿期待温饱,也许是动乱期待和平;也许是在黑暗中期待光明,也许是在苦难中期待幸福……总之,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在这双眼睛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二)现在就让我们把镜头聚集在一个农夫身上。
看看他怎样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望,怎样在民族危亡关头作出自己的选择。指名学生朗读。
二、三节,思考:1、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理解难句: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再一次相信名词,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提示:
前两句说明原先过着和他的祖先同样的宁静生活;后两句说明他在革命的感召下,踏上了有死亡威胁的斗争征途。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从这些语句看来,这个农夫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缩影,农夫的出走,昭示着整个民族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
2、这首诗之所以五十年来一直备受喜爱,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革命浪漫主义,而是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重负。农夫出走之后,不仅他自己有着死亡的威胁,失去了顶梁柱,他的家庭将会怎样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3、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三)苦难依旧深重,大地依然贫瘠。然而有了民众的觉醒,就会有民族强大的希望。请同学们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一样的”和“仍”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倾圮的屋檐,枯槁的树顶,荒凉的沼泽,悲鸣的乌鸦……这些涂满感**彩的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索、破败、冷清、凄凉的氛围。
作者通过“一样地”和“仍”字反复强调人民的痛苦未改、大地的荒凉依旧。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学生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提示: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四、总结与延伸1、小结全诗。
1)《赞美》一诗的的思想主旨是什么?《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2)诗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
这个民族虽然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忍辱负重,但已经觉醒,面对死亡敢于抗争,而且坚强不屈。反复歌咏“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包含着诗人对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的深情礼赞和崇敬。2、拓展阅读。
阅读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的中节两节,比较它与《赞美》一诗在立意上的异同。参***:
相同之处:都写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都强调了祖国贫困、落后的悠久历史;都揭示了人民的痛苦和民族的希望。【板书设计】赞美穆旦。
灾难深重的祖国。
赞美—→忍辱负重的人民↘逐渐觉醒的民族【资料卡片】
1、穆旦简介(略)2、对部分诗句的理解:在诗中,一种“喧嚣”与他的沉默是对比,一种歌声与他的行动是对比,一种“动词”
与他的“名词”是对比。
在幽深的山谷里最含蓄的悲哀”,写出了中国百姓深沉静默的强忍品格;“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写时光又过一年。“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用“聚集”显示出“越来越”的程度,与“不断加深”的过程;
用“侵蚀着生活的泥土”来表达田园荒芜直接威胁到生活的可怕的局面。3、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间两节: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死水微澜读后感
我其实并虽说不算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我的祖籍在重庆,回到我的父母因工作原因来到四川,并在内江生下了我。但我记得我从三岁起便在成都上幼儿园,一直到了高中。虽然我在成都生活了足足14年,但仍觉得很 生疏 就好比好比一个人在冰川上能生活了一辈子,却一直不搞清楚自己脚下被海水淹没的范围内是自己是土地的九倍...
第一册死水2初中一年级教案
一 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 澳门 歌词作者 闻一多 1899 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是现代著名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 文学。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是 红烛 代表诗作有 太阳吟 一句话 洗衣歌 等。1925...
体育教案参考
体育教案模板参考。篇一 体育公开课教案。授课对象 四 1 班 水平二 授课人 王志强课型 新授课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主要教材是 立定跳远 和游戏 青蛙障碍跳 课的设计为 开始 准备 基本 结束四个部分,课的目标为 1.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