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之垃圾分类各地篇

发布 2021-03-02 18:13:28 阅读 1884

一)南通篇。

记者昨日从江苏省南通市城管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先进典型,以典型带动引领全社会提升分类意识,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个个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决定启动第二期寻找“垃圾分类达人”活动。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垃圾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日产垃圾1.2公斤,并且每年以10%的增长率递增。

可以说,垃圾的处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其实,世上本没有什么废物,包括各种垃圾,只要好好利用,每样垃圾都是资源,通过**再处理,完全可以再利用。有的可用来做肥料和建筑材料,有的还可以用来发电。比如: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可见,只要把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垃圾就是宝物。

眼下,无论是在城市里,还是在各地农村里,垃圾箱随处可见,既有可**垃圾箱、又有不可**垃圾箱,还有有害垃圾箱。这些垃圾箱的设置,其主要目的就是便于广大市民把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垃圾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既能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还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可见,垃圾分类好处多多。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市民却难以做到垃圾分类,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家中的各种垃圾都一股脑儿地混装入一个垃圾袋里,然后直接往垃圾箱里一扔了之。有的明明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却因为图一时方便而懒得去分类。有的甚至还故意把垃圾错扔垃圾箱,把可**的垃圾扔进了不可**的垃圾箱里。

结果,致使各地许多垃圾分类箱“形同虚设”,成了一种摆设。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没有旁观者。因此,笔者以为,每一位市民都应争做“垃圾分类达人”,做一名垃圾分类的“有心人”,把“垃圾分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让我们的垃圾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家”,从而既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又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但愿人人都能成为“垃圾分类达人”。

二)台州篇。

7月1日起,上海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就在同一天,浙江台州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被称为国内首个垃圾分类教育学校。垃圾学院的成立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大家说法不一。

有人表示,拉风学院真的很拉风,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垃圾分类。也有人质疑,学院的成立是不是为了蹭垃圾分类的热点?

根据计划安排,2023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3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3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特别是,***同志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如此语境下,浙江台州推出全国首个垃圾分类教育学校,显然是推“动习惯养成”有效举措,具有示范意义。

调查显示,对于实行垃圾分类的意义,受访者均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却很少有受访者能说明白。比如,对于垃圾分为几类这个问题,有的人说分为两类,即可**垃圾和不可**垃圾;也有的人说分成三类,即可**垃圾、厨余垃圾及其他垃圾;受访者中,几乎无人能准确完整地说出垃圾的具体分类。可见,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已成为城市推进垃圾分类的“拦路虎”。

基于此,垃圾分类教育学校,成立提供垃圾分类教育公益平台,针对市民和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学和培训,显然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有效方式。至少有网友质疑“是为蹭当下热点”,就有点吹毛求庇了。相反,即使是蹭热点,那这个热点也蹭得好;各地不妨借鉴浙江台州做法,都来蹭这个热点。

换言之,各地要通过提供垃圾分类教育公益平台,组织开展以“垃圾也是宝、分类更环保”为主题的垃圾分类研究、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树立起垃圾分类意识,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前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不仅增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促使社区更多的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共建绿色家园。

特别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更须从源头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要依托垃圾分类教育公益平台,坚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进校园”活动,向中小学生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手册》,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对分类知识有初步了解。同时,向学习详细介绍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分类方法、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置等环保知识,以先阅读后讲解的形式,提高中小学生对分类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者、践行者。

三)上海篇。

则“4月至6月各区及各街道垃圾分类收效测评结果”一经**发布,便引发网友热议。

不论排名先后,许多网友都根据社区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以及排名位次,提出“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足见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度与自觉性依旧高涨。

“单位街道良、家里街道差。”在朋友圈,对于这份由“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的榜单,最直观的评价莫过于“自我代入”式。许多网友在寻找自身街道所处的排名位次中,不仅了解自身垃圾分类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也开始反思自身行为对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带去的影响。

此前有评论说,自7月1日起,上海市民为垃圾分类已陷入“疯魔”状态,现在看来,三周时间过去了,大家的“魔性”依然有增无减。当然,市民群众如此关心、如此较真,对垃圾分类工作来说,是大大的幸事。同时,我们也希望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能化为自觉垃圾分类的动力。

一方面,市民的代入感、参与度很高,很认真,但另一方面,一些街道社区工作不扎实、不到位却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光从榜单的市民留言中,就能发现不少问题。例如,有市民网友“恨铁不成钢”:

宣桥镇艺泰安邦小区的垃圾分类真的是差中差,小区居委宣传监督不作为,物业和没事人一样沉浸在争权夺利之中。当然也有部分素质低下的业主。总之若大的小区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没多久竟成了垃圾场。

38度的天关着窗都能闻到一股恶臭!

既然民有所呼,希望管理部门也能重视起来,有所回应。居民提出建议意见,理应成为街道、社区反省自身工作的“明镜”。对于被指名道姓批评的街道,也请街道领导、管理人员务必要到社区里、居民楼下去走走看看,探访一下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垃圾分类,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重要性不言而喻。垃圾分类关系到环境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本身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不过,排名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功能是希望督促后进者奋起直追。

当然,也有市民网友留言“排名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偏差可能是因为“榜单滞后”造成的。该榜单统计的成绩是今年4月至6月,许多街道当时还未及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7月开始,实际情况会有所改变,这些变化相信也将在7月至10月的榜单中体现。

胜不骄败不馁!榜单的成绩优劣只是一时,希望所有居民继续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如果有一天,上海各区街道能做到“全优”,那时,每一个上海市民都可以骄傲的说,上海垃圾分类的实现,我居功至伟。

四)广州篇。

真罚了!日前,天河区石牌街道开出垃圾分类首张个人罚单——该街道一居民因垃圾混投,被处以200元罚款。

垃圾分类,如火如荼。广州正在全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域全员参与,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全面提升。何以全面提升?

用好奖惩机制,被视为重要一环。对于开出个人罚单,公众已有“期待”,实属意料之中。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事实上,从去年7月至今年6月,广州城管部门已依据《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出垃圾有关的行政处罚200余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完善常态化执法机制,势在必行。

一方面,要加力。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早,基础扎实,垃圾分类在广州“存在感”越来越高。但也必须承认,公众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只有处罚动真格,才能让硬约束发挥更大的震慑、警醒作用。

另一方面,要提效。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在用好“经济杠杆”之外,切实兑现惩罚效果,格外重要。

在这方面,交通领域的一些惩戒措施,值得借鉴。比如除了罚款、扣分,还有强化学习、交通协管等。在监管方面多多尝试、多措并举,值得考虑。

当然,违规当惩,管理却不能止步于惩。要摸透公众的心理,找找病根,找到长效药。只有在管理中带着服务,靠服务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广州正全面完善各种配套、梳理补齐短板,在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在城乡统筹、宣传教育、监督问责等各个方面,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一环连着一环,环环相扣,自然水到渠成。

高考作文材料之上海垃圾分类篇

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已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从这天起,中国正式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不过,垃圾分类工作可不是在7月1日横空出世的。事实上,为保障条例顺利实施,上海率先行动,并早已做足了准备工作。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生活垃圾运输车辆配置 居民区分类投放点的改造 服务点和生活垃圾处理...

高考作文材料之篇

2017 2019 停下脚步回个头。掐指一算,除却今日,2019年只剩下17天。也难怪这两天,2017和2019的对比 悄然刷屏,因为时间又无声无息地来到了一个节点。没有人可以让地球停止转动,正如我们无法让自己停止变化。像之前所有无厘头甚至无聊的话题一样,2017 2019 来得莫名其妙,但又理所当...

高考作文材料之AI篇

一 人工智能技术与命理术相遇,被 ai面相 大数据算命 等小程序 微信 app跨界融合。新华视点 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 ai算命 不过是披着科技的外衣,背后是一条分工完整的 吸金 生意链。扫描微信 进入充满科技感的界面,上传一张面部 智能软件解码后就能生成一份号称 看透你一生 的分析报告。易于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