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讲解之审题立意篇

发布 2021-02-21 20:26:28 阅读 4745

高考导航。

审题就是考生写作前对作文试题的要求进行仔细的审查、分析和研究,从而决定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过程。

关于立意,高考《考试说明》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一是“思想健康”。无论是表达观点还是抒发情感,都要考虑是否合乎客观规律以及审美标准,是否具有积极意义。

其二是“中心明确”。此外立意还要新颖、深刻。新颖,就是要发别人之未发;深刻,就是要揭示材料的本质,由此及彼,透过现象抓本质。

准确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而审题错误、立意偏离是考场作文常见的失误,学生对审题立意普遍有畏难情绪,有些语文底子较好的学生也会因几次审题立意不准而不敢创新,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这种不安、畏惧的情绪极不利于高考语文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必须强化审题立意的训练。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可以看出,作文审题立意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例题解析。一、命题作文:完全式、填充式(半命题)、倾向式{材料十题目)

一)完全式,即全命题式,其典型格式:题目+要求。

题目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规定了命题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要求”则是若干说明,规定了命题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方法、篇幅等形式方面的要求。

针对全命题式作文,审题时要学会抓准“题眼”,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这个题眼是文题中对题意起决定或导向作用的关键词语,写作时要紧紧扣住它。

例如高考湖南卷要求以“踮起脚尖”为题目。“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从立意的角度看,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围绕个体的人的“提升”“发展”这一中心,至少蕴涵“励志”“认知”和“践行”三个层面的寓意。

主观上,可引申提炼“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观点;客观上,可引申提炼“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等观点。意象鲜活,含义丰富,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和观点。

二)填充式(半命题)

填充式(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写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作文题目中留有空缺。其特点是有较大的开放度、灵活性,给人留下广阔的创作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性。

针对填充式作文,要学会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审题时,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补全题目,将其变为全命题作文。

例如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站在的门口”,表面上看,题目似乎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根据自己的经历或特长,补全题目就是一道熟悉的作文试题。

考生有三种行文形式:往年的高考作文多是材料作文,并不利于考生发挥,因为材料越长,给考生发挥的空间就越小。而今年是半命题方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非常宽广的平台。

“站在___的门口”这道题的行文方式有三种:第一,以写“实”为主,如“在爷爷的家门口”等,这种题目可以回忆往事,写出真情实感,以记叙文为主;第二,以写“虚”为主,如“站在未来的门口”等,需要考生有较深远的思想,可以写成议**;第三,“半实半虚”型,如“站在大学的门口”等,这类题既有叙述又夹有议论。

今年作文命题有三大变化: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作文命题突出的有三大变化:一是“抢眼”,令人神思遄飞。

“ 站在___的门口”非完整命题,只是半命题。半命题有一定的灵活性,那么拟写的一半题目,可以置短语之首,可以置短语之尾,也可以置短语中间;二是语境“形断意连”,虚实互见。综合考查语境,考生所见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那隐藏着的词语或者说内容,需要考生经过审慎思考、甄别、遴选,楔入“站在”与“门口”之间,形成一个特定语境,从而营造一个可见可感的情景氛围;三是驰骋想象,收放裕如。

这个半命题预留给考生偌大的选择余地,但又不是什么都可以写,在不限制中有限制;可以递进式追问,“站在”什么“门口”?为什么站在“这个”门口?站在“这个”门口是勇往直前还是畏葸退缩?

毫不犹豫地前行需要什么方法?要达到什么目的?一定要扣住“站在”什么“门口”这个语境,在限制中有不限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考生可以尽情抒写“站在”什么“门口”的所思所感,充分展示自我精神面貌,写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质,这叫有个性地写作,有创意地表达。

(三)倾向式(材料+题目)

这类作文其实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体现了不在审题立意上过度难为考生的命题宗旨,材料既是一种限制,也是对考生思路的提示。

具体地说,这种类型的作文题,看似限制更多,其实难度甚至低于单纯的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因为它从题目和材料两个方面给出了提示。审题立意时,应先扣题目,并且不脱离材料限制的范畴,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还有特殊字眼,比如“全面理解材料,但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进行阐述”等。

例如2山东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思考“见证”一词的含义和指向,要注意材料中的暗示与命题取向,还要明确写作要求。

针对这道作文题,审题时要注意把握写作中心,“见证”既可指个人、社会的“经历”,也可指社会、人生、历史的“记忆的凝聚”。“经历”是过程,体察;“凝聚”则是社会、人生的积淀和思悟。审材料时,要注意明确写作范围,材料既是一种限制,也是对写作思路的提示,其实是指出了写作的范围。

这段材料第二句给我们暗示了写作的范围:“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这个分句是在启发考生既可写现实人生的悲喜,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写社会、自然、历史的变迁等;“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个分句是在告诉我们写作的主体,考生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通过“人”“物”这个载体去透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人生价值、揭示社会意义。

二、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画材料)

材料作文包括文字材料作文和图画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作文提供的是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立意命题作文。针对此类题目作文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须的,但它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

特别是文字材料,必须整体把握,不能以偏赅全,肢解文意,否则审题时就会偏离题意。

图画材料作文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材料,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

在不言中”。审这类题,需要仔细观察画面,弄清画了什么内容,要对人物、景物、动作等,进行合理想象,使画面“动”起来。也就是把图画内容故事化、情节化,从而进一步弄清图画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最终揣摩加工出的图画的主旨往往可以作为议**的论点或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而言,一幅图画只有一个中心,抓住这个中心就抓住了根本。如果一幅图画能够多角度理解,在确定作文中心思想和写作内容的时候,就必须选取某一个角度,不要面面俱到。

例如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

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

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

”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针对此题,我们在审题时首先可以区分为两个角度: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是一类,象征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具体可以说是我们青少年;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是一类,象征社会、学校、家庭等。一方面可以站在社会、学校、家庭这个角度谈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既发挥受教育者的长处,同时又能多了解发现孩子的生理特点、个性特点,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技能,因材施教,作智慧的引路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站在孩子自身角度来谈,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也就是自知,然后充分地发挥这种优势,同时又要了解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也就是知人,然后寻找自己的潜力空间,加以培养,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话题作文(比喻象征型、关系型)

比喻象征型的话题作文可以分为显意话题与隐意话题两种。所谓“显意话题”就是作文试题所提供的话题完全可以作为行文写作的主旨,考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写作,实际上是在证明、演绎这个“话题”,所以此类作文题往往把某个观点、某种认识、某一结论作为话题。所谓“隐意话题”,就是作文试题把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某一件事作为话题,并不点明其中蕴涵的意义。

审题立意时可以采用增添要素,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运用增补内容要素的方法,可使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完善,题意更显露。化抽象为具体,就是把抽象的“话题”弄得更具体些,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去演绎、去分析,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关系型话题作文可以分为单一话题与多头话题。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而要准确把握话题内部的辩证关系,就需考生在平时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如能联系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等。

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审题,深刻立意。

例如天津高考作文试题:

高考作文之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之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学目标 一 树立端正的写作态度,增强写作的兴趣与信心,提升审题思维能力。二 运用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对材料进行多角度 多方面的分析。提取中心,抓关键句,由果溯因,由因测果,由物及人,由人及己,由己及 他,明确褒贬,多向辐射 三 确立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教学重...

高考作文专项训练之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专项复习讲义。祁阳县职业中专邓佑群。教学目标 一 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审题 立意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二 掌握审题 立意的方法和技巧,能快速地审题 立意。教学重点 掌握审题 立意的方法和技巧,能快速地审题 立意。教学难点 对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或题目的分析 理解。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

高考作文专项训练之审题立意

一 高考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则 准确 新颖 高远 深刻 所谓准确,就是要正确把握命题人命题意图,并在命题范围内立意。所谓新颖,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选取新的切入点,写出 亏他想得出来 的文章。写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文章,写 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 的主题来。不要落入俗套,与人雷同。所谓立意高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