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发布 2020-12-21 14:13:28 阅读 7117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环节一: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环节三:谈话:老师这儿有6个小熊卡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等老师分好了,再睁开眼睛,看看谁能钻到老师的心里去,猜到老师是怎样分的?

出示: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

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3份;也可能是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2个。

师: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吗?(都是平均分)

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个小熊卡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6个小熊卡片,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个;每2个小熊卡片一份,分成了3份,一共有()个。

小结:看图不仅可以看出是怎样分的,还可以根据分法求出总数。

—**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课后反思】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在教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文字表达的含义,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具体操作的过程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建立起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对两种分法不同的过程和共同的结果有了深入清晰的认识。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认识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平均分重在一个“分”字,引导学生用实物来分,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用实物来分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学生进行适当的实物均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线段、圆圈、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代替实物,画出分法。

这样既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简单、明了、高效的符号化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 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教师操作 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启发 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 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教师操作 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启发 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 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教师操作 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启发 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