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生活,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呢?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精心准备了图形与变换课后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他细找一找,回答回答问题。
)个锐角。
1) (个直角。
)个钝角。
)个钝角。
2) (个直角。
)个锐角。
2、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分别是什么角。
)角 ( 角 ( 角。
3、在平移现象下面画 ,在旋转现象下面画 。
4、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是锐角, 是直角,是钝角。
5、请你画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6、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这个图形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后的图形。
第7课时。解决问题和找规律。
1、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下一个表盘是( )
三角里的数应该是( )
a、28 b、30 c、29
3) 下一个角应该是( )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2、看**决问题。
还剩多少本?
个可以吃几天呢?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4、到站后下去6名乘客,又上来13名乘客,现在车上有多少乘客?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直角 锐角 钝角,感知平移 旋转现象。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教学重难点 1.巩固 直角 锐角 钝角 的正确概念。2.体验 平移 旋转 结合实际对图形的变换进行正确描述。教具 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
二年级数学下《图形与变换二》
教学过程 一 体会感受。1 观察电风扇 风车等旋转的物体。2 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3 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判断 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二 感受旋转的方向。1 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2...
二年级数学下《图形与变换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锐角和钝角p38 40教学过程 一 引入。1 老师穿西服 很多角 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1 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2 二 观察主题图。1 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