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发布 2020-12-17 01:27:28 阅读 1901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单元,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单元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

接着通过操作、直观**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所熟悉问题情境中。

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

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同时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单元采取了这样的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每一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长度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在认识米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地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在介绍平面对称之后,安排了探索对称现象的简单特征的活动等。

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等,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空间与图形活动的经验,这正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表内乘、除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单元变化较大。首先,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倍”的概念。

乘法口诀仍采用小九九。本学期里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在下一册教材中再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

第二,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首先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例1~例3,在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第三,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乘法口诀的教学从5的口诀开始,利用学生熟悉的“五个、五个地数数”获得乘法算式的积,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索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也更便于学生记忆口诀。

第四,教学每部分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另外,教材仍然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

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了乘法口诀。

第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之一是能用它解决问题。实验教材在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理解乘法计算的含义和方法的同时,渗透着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过2~6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之的练习。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将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估计能力的培养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估计能力培养的内容较少。

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能力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要求。

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

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实验教材在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估算加、减法”一小节,这是有关估算的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一个实例(妈妈带100元去商店购买三样物品,让学生用估算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

从而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逐步形成估计的意识。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长、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长度等的练习。

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单元,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

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黑板的长度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长度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米”。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看一看、摆一摆”,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的活动。又如,在“观察物体”中关于镜面对称现象的学习,教材介绍了镜面对称的现象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探索。

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一年级下册实验教材安排了“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的简单规律”,本册实验教材则在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中, 安排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等知识的基础;逻辑推理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在现行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出现在选做题目中。)教材在这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 数与运算。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五)数学实践活动。

1.我长高了。

2.看一看,摆一摆。

西师版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

教学目标。1 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2 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感知 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 平均分 的几种不同分法。教学准备 课件 学具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 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100以内加 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 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100以内加 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