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集联校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统计课型:新授。
主备人:姚书垒集体备课人:李世栋冯焕香翟静刘红梅姚书垒。
第七单元:小教练。
---统计。
单元备课。单元名称统计课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教育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分析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具体课时安排
平均数1课时。
走进生活1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单元检测安排本单元结束时安排单元检测,第1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5—8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其实在解决篮球比赛中的一些问题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
1、(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
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
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
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比总分不合理——怎么办——比平均得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
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把两人得分制成条形统计图,在统计图上进行移多补少。
2)把两人在小组赛中的得分合起来,再用参加的场次去除。
引导学生理解在统计图上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
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
三、拓展应用。
1、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1题:移一移,使它们同样高。
2、课本78页自主练习第3题:哪个小组成绩好一些?
3、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一、理解意义。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理解,也可以举例说明,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1和2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尽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达到复习理解平均数意义的目的。
二、掌握方法。
1、创设情境,**策略。
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
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
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
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
3)列算式解答: (6+3+2+5)÷4
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变通。
1、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出35辆。平均每天卖出自行车多少辆?
a、(54+25+35)÷2b、(54+25+35)÷3
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
a (22+38)÷ 2b、(22+38)÷3
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题。
3、想一想,填一填。
三年级同学植树情况如下表,已知平均每班植树23课,三(2)植树多少课?
班级三(1) 三(2) 三(3) 平均。
棵数 2321 23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实践运用。
1、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 2 3 4 5 6
身高(厘米) 131 136 138 140 141 142
师问: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
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题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弄明白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数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反思:第三课时。
我都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我都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1、能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能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能利用年、月、日和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合作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今天我们一块到商场去看看。
二、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92页第一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各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和总复习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教学设计。主备人 吴白莹。审核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小小鞋店。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 小小鞋店 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 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过程,并能根据...
三年级下第七单元复习
三年级下第七单元滨江小学。点掌握知识一 语文园地。1.重aabc式词语 栩栩 如生 翩翩 起舞 恋恋 不舍 历历 在目。面面 俱到 头头 是道 源源 不断 彬彬 有礼。息息 相关 蒸蒸 日上 津津 有味 滔滔 不绝。2.课文成语。房 倒 屋 塌 纵横 交错语无 伦次 爱 不 释 手 闻名 遐迩玲琅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七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应用意识。重点 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读写 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