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

发布 2020-11-26 00:28:28 阅读 4429

第二单元动物。

教学内容:教材第24—44页。

单元目标:1.科学概念: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2.过程与方法:

饲养一种小动物。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动物的兴趣。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教学时间:7课时。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 :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哪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例。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哪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

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蜗牛(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备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蜗牛(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课蚯蚓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蚯蚓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蚂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2.过程与方法 :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糖、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

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了解空气。干窑镇中心小学戴文卫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 无味 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 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了解空气。干窑镇中心小学戴文卫。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 无味 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 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了解空气干窑镇中心小学戴文卫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 无味 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 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