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亡羊补牢》教学反思集

发布 2020-11-20 23:57:28 阅读 449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亡羊补牢》教学反思集提要: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更多精品源自试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亡羊补牢》教学反思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

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

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

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李秀兰《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朔城区南关逸夫小学校李秀兰。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理解 亡羊补牢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3 结合寓意,进行练笔,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二 教学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运用到学习...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三年级《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 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些12个生字。2 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懂得应该听取他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1 街坊 就是 邻居 注意 坊 读轻声。2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 引导评议,齐读。4 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 指名读,评议。7 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