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鸬鹚。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
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
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平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平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从哲理的。
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
多维立体的课堂。
自主发展的天堂。
鸬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1、直观激趣。
**课件,**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拣、抛、痕,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较(夕和歹),音近字的区别(拣和捡)。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互助朗读。
请学生按照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结构。并且熟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准备带领同学齐读,交流朗读课文。
6、现场迁移。
合上书,请学生思考:教师在鸬鹚前面加一条横线,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在横线上加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如:灰黑色的鸬鹚)。
课文除了写到鸬鹚以外,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还写到了那些景与物?
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悠然的渔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袅袅的炊烟,碧绿的垂柳,柔和的夕阳,鲜活的鱼儿。
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学生可以凭借记忆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适的新词)
7、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与黑板的板书,自由地说几句连贯的话。第二课时。
1、步入悠然的课堂。
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
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
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
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
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
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鸬鹚
教育资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鸬。鹚。1 创设情境,通过 春江花月夜 或 渔歌唱晚 文中的景 湖面景色 事 渔人利用鸬鹚捕鱼 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3 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4 学习作者观察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鸬鹚
教育资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鸬鹚。2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 不平静 平静的变化的。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文的第一二段。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课文挂图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第一课时。一启。1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 追击双休日教学要求 1 追击双休日,了解双休日开展哪些有益的活动。42 向同学介绍你平时的双休日是怎样安排的。3 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几位成年人的双休日情况。4 知道怎样才能过好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双休日。教学重难点 学会怎样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双休日。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双休日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