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
第1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难点】
梳理本文实、虚词的用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这位将军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新课讲授。一、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阅读,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1.关于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字君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2.
关于作品。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2024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3.
关于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24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东吴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在江陵。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家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4.关于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吕蒙(178—220),字子明,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名将。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二、顺读课文。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2.方法指导。
读出节奏的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
朗读课文。
1)生自由读。(2)指名读。(3)点评。(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5)齐读。三、疏通文意。
1.方法引领: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古今意思相同的词等;删(删除):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补(增补):省略的成分;
换(替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调(调整语序):如倒装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3.
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4.重点文言词语。
【课件出示,生独立翻译,完成后在课本中标画。】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
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更:重新。
5.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后写作“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以见。
3)古今异义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等到;今义:达到).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今义:更加).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4)文言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以军中多务”作状语,状语后置)四、梳理梗概,指导背诵。
1.梳理梗概:这篇短文如果分成两个部分,应该怎样分,每一部分的段意如何概括?
明确〕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
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的变化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2.指导背诵。
1)结合对短文意思的理解;(2)联系对短文层次的划分;(3)可以采用“句首字”提示法或段意提醒法。
3.留足时间,展开背诵对抗比赛,比一比哪个组背诵得快。
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共同朗读了全文,在朗读中逐步疏通了文意,区分了一些文言现象,并且指导了同学们的背诵。这为下节课我们共同**文章的主旨奠定了基础,相信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会表现得更加精彩。
布置作业。1.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2024年间的史事。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孰若孤().关山度若飞().见往事耳().蒙辞以军中多务().
4.翻译下列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第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3.掌握“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三个成语,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对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前情回顾。
1.指名背诵全文。
2.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3.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个人,扮演三个角色。)
通过刚才的检查,发现同学们对这篇短文的意思已经了如指掌了。这堂课我们就一同了解一下这篇短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学,吕蒙又是怎样展示听劝的效果的。二、研读内容。
细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明确〕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2.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劝学——就学——论议——结友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明确〕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4.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明确〕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两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请根据原文说明。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中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三、圈点批注阅读。
本文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一下下列的圈点品味。【教师先列出要学生标注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的特殊用法、含义、作用等。】
1.三个字音:当、为、更。
明确〕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2.三个多义词:
事、以、见。
明确〕“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3.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明确〕“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古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4.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5.三个称谓:
孤、卿、大兄。
明确〕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大兄”即长兄,是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6.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明确〕“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
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7.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明确〕“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8.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明确〕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
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时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有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各异。
9.三个层次:劝、学、变。
明确〕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
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10.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明确〕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
“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四、拓展迁移。
生依据注释,顺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理解这两篇文言文的大致含义,然后谈谈对这两篇文章的看法。
1.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
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2.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释】①已:停止。②蓝:
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符合,合乎。
④挺:直。⑤砺:
磨刀石。⑥参:检验。
⑦跬:半步。⑧骐骥:
骏马。⑨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驾”。⑩功在不舍:
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锲:刻。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
布置作业。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
这些内容要充分发挥想象去补充。课下展开想象,完成补充内容。
201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范文一。教思内容一般包括记载成功之笔,牢记失败之处,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进行再教设计等。为提供为各位教师...
七年级语文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复习计划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复习计划。一 复习内容1 语言积累和运用。2 现代阅读。3 言 古诗词阅读。4 作复习。5 专题训练及总测试。二重点。1 注意辨别字形 正字音 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 整体感知,理...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6.社戏。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过程与方法 学习 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 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 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 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