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古诗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
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评析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7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江面的斑斓美景。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
究竟是**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2024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山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题]半包围结构。“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峰]左右结构。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半包围结构。“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几近平行。
易错提示: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缘]右下边是“豕”,不要写成“”。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示庐山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横看、侧看)
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千姿百态)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岭:
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
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b.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
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
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看你们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6.拓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高山河川的比比皆是。诗人登山临水,往往诗兴大发,于是一首首名篇随口吟成,传扬千古。
在这之中,歌咏庐山的就有四千多首。除了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你还知道哪些诗人描写过庐山、赞叹过庐山?课下找一找,背诵并积累。
示例:※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 优秀说课稿教材简析。古诗 题西林壁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 观察与发现 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 不仅写了诗人观景...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题西林壁》优秀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题西林壁 优秀说课稿教材简析。古诗 题西林壁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 观察与发现 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 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要说的是古诗 题西林壁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分别是 说教材 说学生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课后反思。一 说教材。题西林壁 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古诗两首 中的第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 观察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