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

发布 2020-11-15 05:36:28 阅读 6982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一、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三、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四、词语。一。 通假字: 1.具.答之“具”通“俱”全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yāo

二。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作意动以(之)为异对(此)感到惊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前:名作状向前;穷:形作动走到头走完。

3.初极狭,才通人动作使动使(让)……通过。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名作动做记号。

三。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不充足 .

四。一词多义: 1.舍:a便舍.船,从口入 shě动词舍弃离开。

b屋舍.俨然 shè名词房屋。

2.寻:a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b.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为:a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4.遂:a遂.与外人间隔副词于是就。

b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终于。

5其:a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指代“桃花林”

b既出,得其.船代词他的指代“渔人的”或“武陵人的”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指代“渔人”或“武陵人”

6之:a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渔人甚异之.代词此这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c具答之.代词他们指代“村中人”或“桃花源的人”

d处处志之.助词凑足音节的作用无意义。

五、课文分析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六、句子: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中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10、“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三、词语。2、词语。

一、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②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

二、古今异义。

有仙则名。(名,古义:出名。今义:名声,名称。)

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渊博。今义: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三、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课文分析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水比兴引陋室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

五、句子。《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答: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答: 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在文末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答: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一、 解题。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二、词语。1、通假字:可爱者甚蕃(通“繁”,繁多,多)

2、古今异义:宜多应者(应当)

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延;生枝节)②香远益清(远播;显得芬芳)③宜乎众矣(很多,多)

4、一词多义:

1.鲜:①少,读xīǎn:陶后鲜有闻②鲜艳,读xīā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之:①的,助词:水陆草木之花②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外:①外面,外表:中通外直②(桃花源)以外: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出:①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远:①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②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三.课文分析。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 一 写作背景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 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 第五单元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全面整理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 一 写作背景 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21课桃花源记 一 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俨y n然阡陌qi n m 髫ti o 诣y 间ji n隔问津j n 此中人语y 云。点拨 注意多音字 间 语 的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沿着。2 仿佛若有光。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 有良田美池...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21 桃花源记 知识点归纳。一 内容简介 桃花源记 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 421 即南朝刘裕弑sh 君篡cu n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 小住桃源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