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观潮》教案。
寻乌三中林立权。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问题的能力。
4.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精美”特色。
5.理解主题,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学习弄潮儿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清层次,理解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精美”特色。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同学们说《观潮》)那好,我们一起来观潮——看大屏幕(****)。
二、助读资料。
1.欣赏《观潮》**。
2.快速阅读关于钱塘江潮及其成因的资料(多**展示,对钱塘江潮及其成因作个初步了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曾这样称赞钱塘江大潮。
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农历八月要从东海回趟娘家,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宋朝最盛。观潮现在浙江海宁,但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便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3.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晚年号四水潜夫,宋末曾任地方官。宋亡,入元不仕,隐居湖州弁(biàn)山。能诗文,善书画,著述颇丰,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等,其中好些诗文写了对南宋时期人、事、景的回忆。
浙江湖州人。
周密《观潮》一文被许多学者专家称为“文质兼美、精彩灵动”的精品美文。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两个):诵读和欣赏。
二、诵读,领会文意(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1.同学们,读文言文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学生说,教师点拨)
明确: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并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2.学生试(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
3.教师诵读,要求:听清字音、停顿、节奏,读出气势、感情和文言文的味道等(这是对学生刚才朗读**现问题的纠正)。
4.学生访(齐)读——按刚才的要求读好(这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
5.学生译(自由)读,要求:分四组,每组一段,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一边读一边抓住各自段落的重点词句,进行疏通文意。
6.教师出示幻灯片:翻译(个别)关键字词。如:口头解释加点的重点词语。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望”是古人对农历/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虽席地不容间也。
6.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层次,理解主题。
学生边读边思考或讨论,文章可分四层也可分二层,怎么分,如何概括层意?
教师点拨,明确:
四层:第一段:写江潮之雄;第二段:写演习之威;第三段:写弄潮之勇;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二层:第一层为前三段,描绘江中壮美之景(三个典型场景: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第二层为第四段,记述江边盛况。
(或者:第一层为第一段,雄伟壮观的风景画;第二层为后三段,情趣横生的风俗画。)
问题1:课文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意图?(明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怀恋故国的感情,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问题2:这些内容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我们来寻找分析一下文章的奥妙,这些奥妙正是文章的精美之处。(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教学活动)
三.欣赏,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1.学生一齐诵读课文(读出文章一点之美)。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大胆发言,展示讨论成果(说出文章一点之美)。
幻灯片显示: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试着寻找并大胆分析说明文章的一点精美之处:语言生动之美、结构层次之美、内容之美、场面描写之美、手法(修辞等)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分析小结:
1.美在结构的灵动、层次的清晰。
文章共四段,可分四层,也可分二层。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样的结构层次,清晰、灵动,匠心独运。
2.美在风景和风俗相融、内容丰满翔实。
文章用字不多,仅有二百多字,却写出了涨潮的壮观气势、演兵的宏阔场面、弄潮的动人情景和观潮的热闹盛况,既写风景美,又写风俗美,可见其内容丰满、翔实。
3.美在语言精练、描写生动。
例如写潮水,从大处落笔挥洒;写人物,从小处工笔描绘。不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而且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生动。
4.美在情感丰富深刻。
通过对涨潮、演习、弄潮、观潮的生动描写,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丰富深刻的情感。
5.美在手法运用灵活多样。
写涨潮时有比喻、有夸张、有渲染,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
写演习时有映衬(正面与侧面结合、动静结合),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技巧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的雄伟。通过这些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显眼突出。
再是运用对比,“声如崩山”的操演之动与烟消声止的江面之静相对比。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或更加突出。
四、课堂测评。
1.阅读段,回答下列问题。
1)节奏划分: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2)解释加点词语。
杨诚斋诗云……者是也()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第一段中总写钱塘江潮总体特点的句子是哪句?
5)第一段写潮来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述的?试举例说明。
6)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二两段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2.阅读下列古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上下阕(片)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上下阕(片)加线句分别对应文中的哪句话?
3、上阕写人群涌动盛况句子是和潮水气势汹涌的句子下阕写弄潮儿技艺高超的句子是和观潮人感受的句子是。
4、这首词的描写特点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读完这篇文质兼美、精彩灵动的精品美文后,明年农历的8月18日观钱塘江潮时,你想去吗?好,希望同学们喜欢这篇美文,课外好好去读,最好能背诵出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 观潮学案 新人教版
28 观潮。一 课前自学。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雷霆 t n艨艟 m n ch n 倏尔 sh 一舸无迹 善泅 qi僦赁 ji l n 二 知识积累。1 关于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 梦窗 齐名,人称 二窗 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
28 观潮。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京尹艨艟数百 乘骑一 无迹。善qi 者珠翠罗q 僦赁看幕席地不容间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方其远出海门 当 时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b 仅如银线 几乎,将近略不相睹 一点点 c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全是 披发文身 画着花纹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学案新人教版
一 课前自学。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雷霆 t n 艨艟 m n ch n 倏尔 sh 一舸无迹 善泅 qi僦赁 ji l n 二 知识积累。1 关于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 梦窗 齐名,人称 二窗 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