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教案

发布 2020-11-14 22:46:28 阅读 8890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教案。

秋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二、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

灌(ɡu注入泾(jī同“径”) 涘(sì水边)

渚(zh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难以旋(xu掉转) 殆(dà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 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

词类活用。时(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

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

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固定格式: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

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

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

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

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课后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复习学过的部分寓言)

二、出示课题,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1)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3、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4、归纳本课“而” “之”“其”等词的用法和意思。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四、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五、看图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六、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分析课文第。

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引出对比衬托手法)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

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

”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小结全文并讨**章的现实意义。

6、谈一谈。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五、拓展引申。

1、看漫画,谈感受。

2、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六、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反思: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2.难点: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前五分钟演讲或小测。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

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重点字音。

.重点字义,教师讲解几个难句,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教师做小结。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复习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 1 积累运用 20分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1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 汤熨之所及也 3 号呼而转徙 4 使至塞上 2.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出含这个字的成语。4分 1 使人索扁鹊 2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 殚其地之出 4 以尽吾齿 3.按要...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5 诗词六首。知识目标 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过程目标 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 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 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教学难点 诗词的意境。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理解 体会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语文版九年级 上 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 上 第六单元教案。语版九年级 上 第六单元教案秋水。一 学常识。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 散,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二 重点字词。1通假不辩牛马。同 辨 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