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础训练题。
曹刿论战》练习28
一、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
齐师伐我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大小之狱( )
弗敢专也齐师败绩( )
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
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三、“以”字用法及意义2
何以战可以一战:
必以分人必以信:
四、“之”字用法及意义2
小大之狱公将鼓之:
忠之属故克之:
五、翻译6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
六、比较阅读(12分每题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25
一、 知识积累(17分)
1、 填空题。(2分)
本文选自我们学过的课文也选自于此。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窥镜昳丽期年之后朝服衣冠。
3.、解释加点的词。(5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孰视之。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王之蔽甚矣。
6)时时而间进。
7)能面刺寡人。
8)能谤讥于市朝。
9)朝服衣冠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者也。 b.徐公来,孰视之。
c.忌不千里,百二十城。
5、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战于长勺d.乃入见。
6、翻译句子。(4分)
1)时时而间进:
2)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二。、强化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7~10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闻寡人之耳者。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8、本文使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方法,讽喻齐威王纳谏,请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9、 你能找出文中反映邹忌有自知之明性格的的句子吗?
10、请你说说“除蔽纳谏”的见解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愚公移山》练习27
阅读理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这两座山有何特点?2
2.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
3. 用原文填空。4
愚公决心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解决焉置土石的办法是。
说明了运土的艰苦。
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2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3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通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
6.解释下列加点字:10
惩山北之塞投诸渤海之尾。
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笑而止之曰汝心之固。
而山不加增告之于帝。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
7翻译句子。4
1 甚矣,汝之不惠。
译: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诗经》两首练习20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钟鼓乐之。
兼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文学常识填空 (4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18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也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又说:“《诗经》,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但《诗经》在古代与**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依据**的不同划分,分三部分。《诗经》里大量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初三语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自主评
第三单元自主评价。班级姓名学号 一 积累与运用 共40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10分 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y nhu了。2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 然了。3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b y 的神色,仿佛 ch 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4我和母亲也都有些w ng 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5我母亲对我们...
初三语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 知识与积累 24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谮害 狡黠ku ng骗 诓 发ji ng 窘 2 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1分 a 我这题目,是把 礼记 里头 敬业乐群 和 老子 里头 安其居,乐其业 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b 下午,他拣好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初三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初三语文试卷 2015.9.21 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 12题。甲 世有伯乐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 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 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