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综合复习,巩固练习。
一、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
二、词语。一). 通假字:
1.具答之 “具”通“俱” 全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 邀请 yāo
二).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作意动以(之)为异对(此)感到惊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前:名作状向前;穷:形作动走到头走完
3.初极狭,才通人动作使动使(让)……通过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名作动做记号
三).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不充足 .
四).一词多义:
1.舍:a便舍船,从口入 shě 动词舍弃离开 b屋舍俨然 shè 名词房屋
2.寻:a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b.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为:a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4.遂:a遂与外人间隔副词于是就 b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终于
5其:a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指代“桃花林”
b既出,得其船代词他的指代“渔人的”或“武陵人的”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指代“渔人”或“武陵人”
6之: a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渔人甚异之代词此这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c具答之代词他们指代“村中人”或“桃花源的人”
d处处志之助词凑足音节的作用无意义。
三、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句子: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中人为何叹惋不已?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9、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11、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陋室铭。学习目标:综合复习,巩固练习。
一、 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三、词语。一、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
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
二、古今异义
有仙则名。(名,古义:出名。今义:名声,名称。)
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渊博。今义: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三、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课文分析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三个层次。第一层:
第二层:第三层:
山水比兴引陋室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
五、句子。《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作者在文末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爱莲说。学习目标:综合复习,巩固练习。
一、解题。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二、词语。1、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延;生枝节) ②香远益清(远播;显得芬芳) ③宜乎众矣(很多,多)
4、一词多义:
1.鲜:①少,读xīǎn:陶后鲜有闻 ②鲜艳,读xīā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之:①的,助词:水陆草木之花 ②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外:①外面,外表:中通外直 ②(桃花源)以外: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出:①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远:①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 ②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三.课文分析。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础测试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基础测试。一 积累及运用 34分 1 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及郡下亵俨然 鲜有闻。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多髯 矜寡 y 太守惟吾德馨 案牍 q 右臂甚蕃 淤泥 濯清涟而不妖 浑欲不胜z n 罔 箬蓬 石青糁之 舟楫 壬戌 选贤与能 矜 男友分 决z 不胜z n 老妪 三男邺城sh幽咽 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撰写人。时间。复习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常用字词与重要语句。1.会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2.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课时安排 2课时。复习内容 作家作品 常用字词 1.陶花源记 异属悉并要咸遂皆延足道既向及规津。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绝境 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文言文阅读复习。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课时安排 2课时复习内容 作家作品 作品。者。陶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杜甫诗三首 常用字词 1.陶花源记 异属悉并要咸遂皆延足道既向及规津。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绝境2.短文两篇 名灵斯惟鸿乱劳蕃独益谓鲜宜3.大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