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古诗二首过分水岭》教案

发布 2020-11-04 03:34:28 阅读 2390

第五单元。

古诗二首》—质疑解疑吟诵品读。

一、微课目标:质疑解疑,让学生理解诗意;吟诵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文字之美、自然之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微课内容。

一)微课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见过大浪淘沙、惊涛拍岸的壮观场面吗?你到过西湖见过波光荡漾、细雨迷濛的优美景色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二首》,去感受一下这不同场面下水的不同姿态美吧。

点击呈现)幻灯片1:古诗二首——质疑解疑吟诵品读。

二)微课过程。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两首诗。理解诗意是欣赏诗歌的前提。下面,我们先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解决。

1、质疑解疑。

1)“东海变桑田”是怎么回事?(点击呈现)幻灯片2:

东海变桑田,后演变为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又简称“沧桑”。

2)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理解?(点击呈现)幻灯片3:

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看到的景象)。

现在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吧。

3)“潋滟”和“空濛”的准确理解。(点击呈现)幻灯片4: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空濛”: 雾气迷茫,景物若隐若现,诗中指细雨迷蒙的样子。两个词语,一写湖水,一写雨水,各具姿态。

4)西子是谁?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把西湖比西子,是说西湖的美。

2、吟诵品读。

解释了预习疑问后,我们再来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朗读第一首诗:

1) 沧海变桑田,潮汐涨落,力量巨大。

品读:白居易的诗意很浅显。“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点击呈现)幻灯片5:

感悟: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 沧海变桑田,潮汐涨落,力量巨大。

我们再来朗读第二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水光潋滟 (liàn 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zhuāng)浓抹总相宜。

2) 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景色迷人。

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啊!

点击呈现)幻灯片6-7:西湖美丽图。

点击呈现)幻灯片8:

感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她都是迷人的。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景色迷人。

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三)微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不同风格的诗。 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实行“三步走”的策略:一是课前充分预习;二是质疑解疑,理解诗意;三是吟诵品读,深入感悟。这三步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同学们以后学习古诗,可以参照此法。

附送:2019-2024年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二》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解决问题,总结三步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认识中括号,能进行整数、小数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并解答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3、能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第一学段认识了小括号,会进行整数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单元形式编排四则混合运算。主要内容有:

相遇问题,不带括号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小括号内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混合运算中间除不尽以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总结、概括。最后,安排了“玩”中做数学的“24点”游戏。

“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要求,似及“简单实际问题不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的精神,本套教材在混合运算和应用问题的安排上做了较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混合运算的顺序。本套教材打破“先学混合运算顺序,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坚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的建构理念,在安排“混合运算”的内容时,选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混合运算式题,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教材编排和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呈现问题情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认识综合算式、总结运算顺序——自主尝试计算。本单元三步混合运算设计,考虑到三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先让学生分步列式解答问题,然后由**朋友(教师)介绍综合算式并结合分步解答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理解运算顺序,把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三步四则混合运算中来。

2、减少混合运算的单元安排,强化方法的迁移及应用。首先,本套教材同级两步混合运算一般不单独设置单元,而是安排在有关计算单元作为基本计算方法的延展应用练习。二年级上册安排“加减混合运算”,主要是认识小括号。

另外,不单独设置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第二次(本单元)学习整数、小数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在结合小数、分数计算单元进行混合运算时,都特别强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对小数、分数同样适用”。

3、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不要求列混合算式。“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的基本要求。本套教材不论是结合单元设计的“解决问题”,还是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的解决问题,都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并给出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把分步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解答实际问题不要求列综合算式。这样的数学学习,首先使学生理解、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另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安排6课时,具体内容编排如下:

第1课时(教科书45页、46页),相遇问题。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两辆汽车相对行驶的两个事例。例l,已知两车同时行驶的时间和各自的速度,求路程。

具体事例是: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北京到郑州相距多少千米?用线段示意图给出了客车从北京开出,每小时行驶92千米;货车从郑州开出,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以及4小时相遇等信息。

首先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蓝灵鼠提问:你知道“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讨论、理解题意。“说一说”提出: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答?

然后,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综合算式。丫丫的方法:分别求两辆汽车4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再相加。

聪聪的方法:先求两辆汽车l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速度和),再乘4。例2,已知两地距离和两车速度,求相遇时间。

与例1相同,教材用**结合的形式呈现了甲乙两地相距315千米,一辆卡车和一辆小轿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行驶,卡车每小时行驶42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3千米等信息。提出“经过几小时相遇”的问题。接着,教材给出了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综合算式:

315÷(42+63),用亮亮的话特别强调:先算两辆汽车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要加小括号。然后介绍了列表法。

“练一练”共安排了5道实际问题。其中第4题要求用列表法,第5题是稍复杂的甲、乙两组合作加工服装问题,供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单向行驶问题,会计算有小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从四则混合运算的方面讲,没有新的内容,从解决问题方面讲,就是要把“速度×时间=路程”发展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并解决相遇问题中求路程和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例1时,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首先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线段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同时开出”“4小时相遇”等词语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并在交流不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介绍“速度和”的概念,总结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例2时,先让学生看图了解两地的距离和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启发学生思考:

求几小时相遇怎样解答?并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用到了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要用小括号。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法,使学生了解解答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第2课时(教科书47页、48页),三步四则混合运算(含小括号内一步计算)。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3,选择了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的事情,以**结合的方式给出了数学信息:

丫丫买来一本《童话故事》,计划每天看20页,2周看完。丫丫太喜欢书中的故事了,第一天就看了28页。大头蛙提示:

2周就是14天。提出问题:照丫丫第一天看的页数算,看完这本《童话故事》比计划少用几天?

教材首先提出:说一说,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接着通过红红的话给出解答问题的思路和分步解答的算式。

红红说:要先算出这本书有多少页,再算出每天看28页要看多少天……蓝灵鼠介绍了综合算式:14-20×14÷28,以及脱式计算的过程。

例4,选择了木工给图书馆做书架的现实问题,首先用文字给出“木工给图书馆做一批书架。计划每天做12个,20天做完”的问题背景,通过情境图中工人师傅的对话呈现了新的信息和问题。一个工人说:

第一天就多做了4个。另一个工人说: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做完?

教材首先提出: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同样,以学生交流的形式给出两种解题思路。

亮亮说:要先算一共要做多少个书架,再算实际每天做多少个……给出了三个算式。聪聪说:

还可以先算每天实际做了多少个……聪聪的算法没有给出分步算式。然后蓝灵鼠介绍了综合算式,并强调:列出一个综合算式要加小括号。

教材没有计算过程,给教师留下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两个例题之后,“试一试”安排了两道不带括号的和两道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练一练”设计了三道用三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2 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2.古诗二首 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诗。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 引导法 点拨法。2.学生学法 借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2 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2.古诗二首 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诗。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 引导法 点拨法。2.学生学法 借助...

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同步练习

古诗二首 习题精选 一 一 给多音字注音。朝 霞宿舍 朝 向恋恋不舍 二 给下列字注音 组词。进己 尽已 三 按原文填空,回答问题。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的感情。回忆学过的古诗,再写几句这样的古诗句。四 朗读古诗,体会情感。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