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笑柄( )繁衍( )内疚( )树杈( )犄( )角。
内jiū( 分qí( 花bàn( )荡yàng( )宽shù(
1、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2)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 形容病危,或借喻事情不可挽回。
4)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5)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字,在( )写出正确的字。
1)他那时大慨十岁内外罢。
2)早的山桃也多吐雷。
3)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极杂物的小屋去。
4)灰黑色的凸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4、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至少写2个)
1)表达愉快心情的: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5、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的一项是。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
然不算重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儿子毕竟幼小,虽然很胖b、儿子毕竟很胖,即使幼小。
c、儿子尽管很胖,毕竟幼小d、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6、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借鉴仿写一句,不可重复相同的内容。
例句:父亲一棵树,一棵伟岸的树,为我遮蔽风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9—12题。
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⑤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之:动词,到,去。 ②女:女通汝,即你。③、彘(zhì):猪。
④、婴儿:孩子。 ⑤知:智慧。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女还(回来b、顾反为女杀彘(返回)
c、特与婴儿戏而(开玩笑) d、遂烹彘也 (烹调)
10、下列加点的“之”,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11、 曾子之妻之市(她,指曾子的妻子) ②其子随之而泣(她,指小孩的母亲)
③、曾子欲捕彘而杀之 (它,指猪) ④妻止之曰 (他,指曾子)
⑤、听父母之教 (的) a.① b、② c、②④d、③④
11、翻译下列句子。
1) 今之欺之,是教子欺也。
(2)、母欺之而不信其母。
1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8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
“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3、 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14、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描写,表现了她。
态度。15、“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
16、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有什么不好?
17、“我”为什么推开妈妈的糖盒?试作简要分析。
18、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七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综合练习
第五单元。一 填空题。1 用不等号连接下列各组代数式。a 5 b 5 a b a c b c 2 若,则a的取值应满足条件。3 适合混合组的正整数x y z的值分别是。4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有10个,则a的取值范围是 5 若,化简。6 不等式的解集是。7 已知,用不等号连结下列各式1 1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创新单元卷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创新单元卷 精品 一 积累和运用。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犟龟 遗憾 荒漠 哀悼 牢骚 泡沫 偌大 前瞻 2 根据拼音写汉字。xi ng 涌横g n 沉di n k 睡恐 h qi n 诚 tu 色障 i h n 态可掬。3 根据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羚羊木雕 教案。南昌市湾里第二中学齐述兰。一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 他人沟通,获得人生有益启示。二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2 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三 教学课时两课时。四 教学过程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