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0-29 14:22:28 阅读 9958

课题:1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山行》

授课时间:教学流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介绍(教师)。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语。)

3.句子的理解。

1)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2)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4)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朗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板书: 7.古诗三首。

山行。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白云(生处)人家。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授课时间:教学流程:

一、导入。1. 听**(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

如**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杨万里所写的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的或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用短短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画了下来。你们看看这幅插图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学生试背,指名背)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敕勒歌》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教学流程: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它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教学反思:课题:14美丽的小兴安岭。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手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热爱身边的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审题质疑,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引情激趣。

提问:你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幻灯出示自学提纲,请学生按纲自学。

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默读学文,用圆点和横线画出生字词,并出声读三遍。

浏览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由小组长带领,互相说说自己通过学习,懂得了哪些知识。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检查验收,由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随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欣赏”等简单词语,而一些重点的词语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等则要等到下一节课来理解,做到有主有次,分散学习。

3.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知道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树多?(出示红松、白桦等的**,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其特点)

3)自由读,指导读,体会“绿色海洋”的美。

二、精读“春夏”两段,总结**方法。

春、夏、秋、冬四段写法不尽相同,因此教学设计暗含着一条“教——扶——放”的线。

春”由老师领学,“夏”由老师引导学,“秋”、“冬”由学生自学。

1.教师首先说一说“春”段的学习过程。

1)指名读:找一找,描写了哪些景物。

2)轻声读: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儿?

3)重点理解描写树的句子。

首先:作者为什么用“抽出”而不用“长出”?这个问题可以看教师的直观演示。

然后:教师范读描写树的句子,学生仿读,以培养学生听、读能力。

4)引读。师说:春天醒了!

学生读描写树木的句子,以下类推)雪化了!小鹿跑出来了,……春水流了……河水流淌着……”

醒、化、跑、流、淌,描绘了春天来到,万物复苏,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读后再想像画面,概括出春天的特点)

2.“夏”段的学习过程基本和“春”段的相同。

首先师生共同回忆“春”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方法和探疑方法。

1)读——找景物。

2)读——写特点。

3)读——悟其情。

3.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学习步骤如下:

1)默读“夏”段,自己划出“夏”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自由读:小组议一议这些景物美在哪儿?

3)在学生自读汇报时:重点学习描写树的句子,理解夏季小兴安岭树木有什么特点。抓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这几个词,问学生把这几词的位置换一换行不行。

因为这几个词都是描写夏天树海生机盎然的景象的,用词很有特色,很准确,所以在这里,用换词比较的方法来深刻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

4)借助**或录像理解“浸”、“千百缕像利箭一样的金光”等词或句。

5)在理解的基础上引读,不同的是用“因为……所以……”引读。

因为“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所以“早晨……”通过引读,理清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段落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 14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夏——秋——冬。

按时间顺序描写。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自学“秋”、“冬”两段,议疑解疑。

运用第2段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1.小组学习,看看按上述学习步骤可提出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做课后习题。

3.小组汇报。(抓住“飞舞”、“刮”、“积满”等词进行理解)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领略“秋”、“冬”之美。

5. 问学生是否明白了课初提出的两个问题,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

小兴安岭美在**?

作者是怎样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的?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取长补短,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回答问题时集思广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此,学生的问题一一得到解答,达到解疑目的。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默读课文,看课后**思考。

小兴安岭都有哪些宝?第一宝是什么?看**可以一目了然地使学生认识到除了“太阳、雪花”等外,绝大部分景物都是小兴安岭的宝物,进一步体会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如下:

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看图书或录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三、词句赏析,巩固练习。

1.找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说一说好在**。

2.你认为文章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3.从春、夏、秋、冬四段景物描写中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题:快乐读书屋七沙漠奇观。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 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 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

3. 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

教学流程:一、 情境创设:

借助多**演出沙漠的风沙地貌,你想了解这些光怪陆离的沙漠奇观吗?你想探索他们的缘由吗?那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体验。

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 整体感知:

1、课文中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

2、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对学生回答作简评。

3、初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交流、讨论。

4、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运用课文中和生活中的知识来说明)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 如皮尺 放大镜等 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 引言。1.校园里 ...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生字组词

学习必备欢迎 第1课。认读 巷口大街小巷绷带绷紧牢骚骚动骚乱其实其他其中罢了。罢休罢免罢工刹那 刹 车消失消除消灭打消瞬间瞬时瞬息万变。会写 拐弯拐杖拐弯抹角一瘸一拐弯曲弯路转弯抹角郊游郊区。郊外荒郊野外划破破坏破碎破费破釜沉舟破镜重圆包 扎 扎实扎根扎堆挣 扎 第2课。认读 账单算账记账款项欠款款...

2019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1 水到 去了 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水沸腾了教案教学设计。2 水沸腾了。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水沸腾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 目标。1.活动中,通过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