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发布 2020-10-15 13:40:28 阅读 3519

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篇是丁肇中于2024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授予( )遵照( )

彷徨( )实践( )不知所措( )

2.形近字。

授:授予 ┏措:措施 ┏致:招致。

受:接受 ┗错:错误 ┗至:极至。

3.词语解释。

格物致知】 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荣幸】 荣耀而幸运。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清谈】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 藏手于袖,在旁**。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

一帆风顺】 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激变】 课文中指急剧变化。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

4.文学(文体)常识。

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奖。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举行的大会上接受___奖时发表的演讲。参***】

丁肇中(zhào) 授予(yǔ) 遵照(zūn)

彷徨(páng huáng) 实践(jiàn)不知所措(cuò)

4.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特别荣誉。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2.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4.选文中作者着重强调“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作者这样强调的目的是什么?

5.细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红色字体词的作用。

1)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6.作者为什么讲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想七天的故事?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8.这四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参***】1.b

2.a3.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4.这样强调是为了说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进而说明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应该改变。

5.(1)作者强调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是……而是……”起强调作用。(2)作者强调“现代学术的基础”的本质和特性。两个“就是”起说明作用。

6.用王阳明的故事说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自己。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阅读《智者无言》,回答1—5题。

智者无言。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

待问及他时,他只是说:“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

不用说,“讷于言”的厨师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的什么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候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一声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询他的愿望——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带给男性的是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我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大街上那两个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在他那一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沉默者往往一身正气,于是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

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智者无言。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了大海、花朵和山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这样写的作用是。

3.第五段讲述了两个厨师应考的故事,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4.“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句中的“此理”说的是什么道理?

5.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1.智者无言 (3分)

2.以沉默示人;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2分)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分)

4.人不能靠语言来显示高大 (2分)

有创见或见解精辟,表述清晰流畅 (4分)

有见解,表达清楚 (3分)

有见解,表述尚清楚 (2分)

有见解,表述不清楚 (1分)

解析】1)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解题时应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者主要讲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思想,其次可从位置上寻找、从论据上分析自己对全文主要意旨的“感知”是否正确。本文标题和文章结尾都有“智者无言”,列举的事例都基于“无言”与“智”的内在联系,故中心论点是“智者无言”。

2)品析论据及其作用。三种事物外在表现是不同的,而共同点却是“无言”成就其博大、美丽、高峻,蕴含着“智”的意思,所以它们的作用是用自然界具体事物形象地证明文章的观点。

3)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应考的事例,当然是摆事实,或说例证法;“两人”是两种做法,两种结果,是正反对比论证(讲道理中的一种)。

4)题考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指示代词指代的意义。解题时要联系上下文,题中“此理”承上文而来,应是指“人不能靠语言来显示高大。”这一道理。

5)题为开放题。可答同意,也可答不同意,关键要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实际上在考查我们对说理知识的运用。

14.《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是人的一种充满美好愿望的想法。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在梦中却常常变为现实,并圆满地解决了人们的愿望。本文的“梦想”应是对平等、自由、人权的一种追求。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签署()束缚()压榨()枷锁()飓风()镣铐()

一隅()骇人()缔造()蜕变()履行()戳子()

侈谈()崛起()磐石()填膺()赎罪()蜿蜒()(

2.形近字。

签:签署 ┏署:行署 ┏骇:骇人听闻。

鉴:鉴别 ┗曙:曙光 ┗赅:言简意赅。

缔:缔造 ┏崛:崛起 ┏戳:戳穿。

谛:真谛 ┗倔:倔犟 ┗戮:杀戮。

缚:束缚 ┏隅:一隅 ┏赎:赎罪。

搏:拼搏 ┗偶:偶然 ┗渎:渎职。

榨:压榨 ┏枷:枷锁 ┏磐:坚如磐石。

窄:狭窄 ┗茄:茄子 ┗罄:罄竹难书。

3.词语解释。

煎熬】原指烹煮;熔炼;熬制。课文里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

充裕】富足宽余。

一隅(yú)】课文中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为片面。如“一隅之见”“一隅之说”。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

兑(duì)现】课文中指诺言的实现。原指凭**换取现款。

崛起】课文中指兴起,奋起。

磐(pán)石】厚而大的石头。一般用以比喻坚固稳定。

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膺(yīng),胸。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新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单元要求积累的词语,掌握文学常识。2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 品味重要的词语句子。情感态度与世界观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教学重点明确每课的重点,并理解掌握。教学难点重点问题研讨。教学方法 调节教学法。教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字词。理清课文的说明要素,使学生有较系统的把握。1.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一般事理说明文。课时安排 1课时。复习内容 重要字词 1.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2.奇妙的克隆 繁衍蟾蜍脊椎两栖相安无事。3.阿西莫夫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 1 迤西蹲踞酬和忌讳 淳朴糯米熹微譬喻 2 张不定引经典悠自在龙吟凤 若无事呼朋唤耳动听避免灾。3 云南的歌会 作者是中国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 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 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出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充满地方色彩。1 作者简介 沈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