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__姓名:__
卷ⅰ一、积累与运用(4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侍弄(sì) 讷讷(nè) 脚踝(huái)
b.拆散(chāi) 熬过(áo) 并蒂(tí)
c.攲斜(qī) 菡萏(dān) 步履(lǚ)
d.分歧(qí)徘徊(pái) 搁下(gē)
解析】a项“侍”应读shì;b项“蒂”应读dì;c项“萏”应读dàn。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祷告霎时花瓣猜得出。
b.遮拦絮叨绝别翻来覆去。
c.瘫痪谯悴温馨罗摩衍那。
d.豌豆仿膳匿笑暴努无常。
解析】b项“绝”应为“诀”;c项“谯”应为“憔”;d项“努”应为“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b )
a.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下手,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b.聂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c.在创造的宇宙里,爱因斯坦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言而喻的。
d.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解析】“吹毛求疵”使用错误,此处不能贬义褒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解析】b项,主宾搭配不当,主语“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设置“是”“否”两种情况,而宾语部分“维护****和平发展的关键”只对应“是”的部分,改法:去掉前句的“是否”,或在后句“是”后面加“能否”二字。c项,缺主语,去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做主语部分,或去掉“使得”,“我们”做主语。
d项,词序不当。“很多”修饰“学校”,应改为“我市很多学校”。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选择简单、宁静生活的人,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___只在精神的高地兀自风雅。他们选择简单、宁静,不是远避尘世,而是远避___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___只愿低调平和行事。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但单调得干净、纯粹。
a.奢华喧闹发扬 b.繁华喧嚣发扬。
c.繁华喧闹张扬 d.奢华喧嚣张扬。
解析】(1)“奢华”意为奢侈浮华,多用来形容有钱人的生活,也用来形容爱慕虚荣的人所渴望的生活,经常用作贬义;“繁华”意为繁荣热闹,多用来形容某种场面。这里强调物质层面的对象,故选“奢华”。 2)“喧闹”意为喧哗、热闹、声音非常大,“喧嚣”意为吵闹、不清静,与“尘世”相对,故这里选“喧嚣”。
3)“发扬”意为发展、提倡,后面须搭配表示积极含义的词语,如发扬风格、发扬民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张扬”意为宣扬、声张,含有宣传或夸张的意思,多指宣扬个人性格,有时含有贬义。这里的文意是说这类人不愿在人前过于高调,故选“张扬”。
6.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c )
a.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解析】a项,“不虚情假意”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因为冒号统领到句子结尾;b项,句号应在引号内,因为这个引用的句号是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d项,“说啊、笑啊、哭啊”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这是并列的谓语。
7.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对偶)
c.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没有什么东西比它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设问)
d.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行不同的书法,在写生、在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不同的颜色,在叙述、在抒情。(比喻、拟人)
解析】c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应该是反问。
8.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b.④①
c.③④d.④③
解析】第一句是中心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然后接③,具体说明植物有怎样的高下差异。为了说明的严密,再接④,说明“特殊情况”。接下来①举出例子,②进行诠释,再由⑥解释原因,最后⑤说明这种现象的分布。
9.下列关于本单元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莫怀戚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b.冰心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繁星》《春水》等。
c.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白鹿原》《病隙碎笔》等。
d.刘义庆组织编写了《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西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解析】b项《繁星》《春水》是诗集;c项《白鹿原》的作者是陈忠实;d项《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10.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a )
a.郎朗在27岁时就成为了世界钢琴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那年他刚过而立之年。
b.“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清明时节人们有上坟和踏青等习俗。
c.“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d.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解析】a项“而立之年”是指“三十岁”,前面说“27岁”,自相矛盾。
卷ⅱ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1.(1)日中不至,__则是无信__;对子骂父,__则是无礼__。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__心中的雨点来了__,除了你__,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__?
3)杨花落尽子规啼,__闻道龙标过五溪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观沧海》中特写大海之景,突出惊涛拍岸景象的句子是:__秋风萧瑟__,洪波涌起__。
5)__枯藤老树昏鸦__,小桥流水人家,__古道西风瘦马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古诗赏析。
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完成第12题。(共5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_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念。__
2)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3分)
_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__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 __大体可以相比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_
2)未若柳絮因风起。
_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__
1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寒雪日__”地点“__内集__”人物“__谢太傅与儿女__”事件“__讲**义__”等要素。(4分)
16.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2分)
_“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__
三)散文阅读。
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 教案。一 设计说明。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开篇,从季节气候入手写起,以冬天的济南收束,最后落笔在济南城上,点明本课介绍的是冬天的济南,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 温晴 这一特征写,全文基调一致,层次井然有序。可以说,温晴 是文眼,文中山 雪 水 城 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 第2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1
散步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并将由此生成的个人感悟用散文般的语言表现出来。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从日常小事中感受亲情的珍贵。二 教学重难点。1.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七年级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2.完成个人感悟作品时,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019部编版 第一单元1《春》教案
春 教案。一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能够根据文中线索大致描绘景物描写的特点。2.学习并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3.通过背诵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提高欣赏 品味语言的能力。4.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和实际对比,让同学多注重观察身边的景物,积累相关作文素材。二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