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发布 2020-09-26 15:14:28 阅读 9768

一、教学内容:升和毫升。

二、教学重点: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建议:

1.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

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想想做做”第题,在一个杯子里盛满水,往别的杯子里倒,继续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了两道例题(11页、15页),都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测量等教学活动。

设计的两个实验帮助学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忆牢。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让他们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知道什么。

除了这两个实验,教材还设计了许多能体会升和毫升实际意义的学习活动。第14页第1题和第16页第2题,把1升水和50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从而加深对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第14页第3题称1升水有多重,联系重量体会容量。

第17页第5题数数100毫升饮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了毫升。

教学进率。第16页例题教学升和毫升间的进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习题。这个内容的教学分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毫升水,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第二,通过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刚好倒满2次的实验得出1升=10毫升这个关系。第三,“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几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巩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认识。

第四,“想想做做”第4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3.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升和毫升。

1)留心观察、采集数据。第12页第3题看图说说热水器、电饭锅的盛水量各是多少升,第16页第1题看图说说针筒、输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药水,第19页第7题到商店里看看用毫升或升作单位的瓶装物品。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不仅让学生知道各个单位有很广的应用,而且丰富了生活常识。

2)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第14页第2题为高压锅、洗碗池、塑料盆、浴缸的容量选择合适的数据,第18页第2题为金鱼缸、饮料瓶、铁锅、汤勺的容量选择合适的单位,第19页第5题为盛放2升水选择合适的容器,第12页第4题估计四个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还是小,第14页第1题估计三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学生进行这些选择和估计时,凭借已经建立的升与毫升的概念,联系与这些常用物品有关的生活经验,再次加强对各个容量单位的感受。

3) 制作并使用简易的量器。第13页例题制作以升为单位的量器,第19页第6题制作以毫升为单位的量器。这些制作取材容易,制作也不困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践活动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美妙的“杯琴”》里的数学内容是: 怎样在几个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怎样在几个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至于敲敲听听、比较声音和编编唱唱、敲出一首乐曲都是为了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及前后知识联系。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第二学段安排了两次观察物体的教学,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使得本套修订教材观察物体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的内容是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辨认从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各位领导 老师 新年好!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 事业顺利 心想事成!接到薛老师的 之后,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我一直在思考与学习之中,现向老师们作一汇报。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 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 承上 的任务,更重要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各位领导 老师 新年好!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 事业顺利 心想事成!接到薛老师的 之后,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我一直在思考与学习之中,现向老师们作一汇报。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 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 承上 的任务,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