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卷 五单元 八单元

发布 2020-09-19 18:57:28 阅读 3706

第五单元。

17课《长城》

1、( 站 )在长城上,( 踏 )着脚下的方砖,( 扶 )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 劳动人民 )来。这句话是( 过渡 )句,起到( 承上启下 )的作用。 “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 雄伟气魄 )所震撼,( 民族自豪感 )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的含义(1、条石的“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长城的“长”反映了工程的艰巨;3、长城的设计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

3、从表面上看,长城是由(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作者把长城比作(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

5、《长城》一课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8、《颐和园》

1、本文中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颐和园的大门)-(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颐和园》一课是按(游览)或(移步换景)的顺序记叙的,全文(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划横线的突出了(湖水的静)。

4、堤(dī)岸横槛(jiàn) 佛(fó)香阁。

19课。1、 战车千乘(shèng)、颔(hàn)首低眉、头冠(guān)、

所向披靡(mǐ)、高处鸟瞰(kàn)、惟妙惟肖(xiào)

语文园地五。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发现句子的后半部分,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比照)。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想象出前面描写的城墙顶上(有多宽),使描写(十分具体、形象)。

2、 匀称(chèn)、身着(zhuó)短甲、撒(sā)开四蹄。

3、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的对联。

4、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的对联。

5、 山东济南大明湖的对联。

6、 江苏苏州沧浪亭的对联。

7、 自己积累的对联。

第六单元。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它的意思是:

(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解释:之:去、到。 故人:指老朋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2、《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意思是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更尽:(再饮完)。

4、除了这两首送别是外的其他送别古诗有王维《山中送别》、高适《别董大》、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课《搭石》

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作者描写一行(xíng)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涨zhǎng( 涨潮 )、zhàng( 头昏脑涨) 间(jiàn)隔、懒惰(duò)、谴(qiǎn)责。

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骨髓(suǐ)、白血(xuè)病、暂(zàn)停、空旷(kuàng)、袭(xí)击。

23课《卡罗纳》

1、 怜悯(mǐn)、千叮咛(níng)万嘱(zhǔ)咐(fù)、号啕(táo)大哭。

2、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原名(《心》)。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的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亲)等平凡的人。

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在(1886)年发表后,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先后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24课《给予是快乐的》

1、“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作者在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这是因为,(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第六单元。1、 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恰淡闲适)的心境和(农村生活)的情趣。

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恰淡中见(亲切)。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诗中词语解释:黍:黄米。郭:外城墙。轩:窗户。圃:菜园。

话桑麻:谈论关于庄稼的事。

2、“杏林春满”或者“誉满杏林”用来赞扬医生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第七单元。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仿写句子:(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身体健康)而(进行体育锻炼)。

2)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

田野里一片片成熟的麦田)如同(金色的海洋)。

自己分别再想一句。)

2、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原因是(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他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了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1)、少年***的远大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划横线的字说明了什么?

(***的回答出乎魏校长的意料)(3)、为什么用感叹号?(是为了突出***的抱负之大)

4、 (和( )丽、耀( )威、得意热闹( )

5、 惩处(chéng chǔ、铿(kēng)锵(qiāng)有力、振兴(xīng)

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15岁的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肖复兴前进。)

2、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

3、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干净”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4、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拂”的意思是(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5、换种说法,保持句意不变。

1)、我们不能忘记小时候班主任的教导。(我们难道能忘记小时候班主任的教导吗?)

2)、我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分。(我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分。)

6、“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是因为“我”结识了(叶圣陶),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作文),(我长大了许多)。

27*课《乌塔》 乌塔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有(自强自立的意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等。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一点一滴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成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作“尺短寸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第八单元。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作者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改变人类生活状态。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

)最后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3、(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24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古诗。一 古诗词填空。1 本期我们共学习了首古诗,分别是。其中,表达朋友之间真挚情谊的是三首古诗。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中的经典名句,这首诗是 朝诗人写的。其中,缘 的意思是这句诗的意思是。3 游山西村 的作者是 朝诗人诗中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内阅读复习

一课内阅读知识点滴。桂林山水 开头引用名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此句为全文的。1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写起,这是用了 手法,说明了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用 感觉不到流动 突现 用 能看见江底的沙石...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内阅读复习

一课内阅读知识点滴。桂林山水 开头引用名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此句为全文的。1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写起,这是用了 手法,说明了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用 感觉不到流动 突现 用 能看见江底的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