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数量关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总结整数乘法的一般方法。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结合梳理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
进一步强调对乘法运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二是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总结梳理基于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作准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
3.重视引导学生**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笔算4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教材第47页例1(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笔算乘法)。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145×12=1740
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完成47页做一做。
同桌比赛进行,然后小组交流。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材第48页例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1.口算。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1.教学例2。
怎样计算160×30=?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2. 独立计算106×30= 。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上的积?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你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材第49~50页(练习八)。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1.完成第49页第3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完成第49页第3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3.完成第50页第8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完成第49页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1.完成第49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
2.完成第50页第9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完成第50页第11题。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机15×210>3000不能购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完成第50页第12题。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
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43=22360。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
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
1.完成第49页第7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完成第49页第2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3.完成第49页第4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第50页第10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材第51页例3(积的变化规律)。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4.组织小组交流。
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观察算式,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
4.完成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
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四单元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四单元试卷。同学们,在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概念是基础,运用是关键,你的基础掌握得如何,下面就检验一下吧!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 就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3 在同一平面内,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卷
2015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计算与估算 24分 1.列竖式计算。8分 2.用递等式计算。6分 3.用直线把相等的式子连起来。4分 4.估算下面各题 6分 二 填空题 15分 1.400 30的积是 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2.75的28倍是196与72相乘,积是。3...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时练习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填空题。1 4 3 2的积。7 1 6的积。8 5 9 2的和。笔算358 24时,先用24中的 乘 得数的末位与因数的 位对齐。再用24中的 乘 得数的末位与因数的 位对齐。二 口算。三 选择。25的积的最高位是 a.十万位 b.万位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