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
教材简析:教材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解读苏教版国标本小语四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部分的内容,无论从教育理念层面深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
教材简析:教材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解读苏教版国标本小语四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部分的内容,无论从教育理念层面深悟,还是从呈现方式的角度审视,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丰厚的。5个彩页包含两个内容:
“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
首先两个习惯的培养蕴含着“大语文观”的建构,不仅需要课内教给方法,更要把学生的视点引向生活,整合课内课外,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科的外延一样大,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获得思维发展历练的契机。其次学生要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就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书写习惯,大量的阅读积累,信息的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的建构和锻炼,应该说这是三维目标下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符合学科课标对教材要“加强整合,突出重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不光是坚持写日记,一个人所有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督促,多方力量的介入,齐抓共管,教材的设置本身就昭示了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
“坚持写日记”习惯培养的依据有: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习作练习基础,还有二年级对阅读背诵习惯的要求,四年级上学期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有选择的读书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为现阶段写日记提供了前提,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又可强化前阶段的能力及习惯要求。这也是苏教版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编写策略的又一显现。
同时坚持写日记和本学期的习作训练又可形成写作能力的训练双线。“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是作为读书人必备的一种素质,它和“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一样,包含着更多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对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正应了那句: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格之事业也。”点滴的态度及情感的积累就是形**格的途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共有5页彩色插图和一位同学的3篇日记。1—3页插图主题是“坚持写日记”,4—5页插图主题为“爱护图书”。第1页主题用了3页共计5幅图画来展示。
第1页3幅图,左上角展示了各种日记:《鲁迅全集(日记集)》、雷锋日记》和《家庭日记》,《鲁迅全集(日记集)》还展开一页给同学概览。右边是老师在向几位同学讲解介绍日记,桌上放着刚才介绍过的几种日记样本。
下方一幅图是全班同学认真写日记,同学坐姿端正,黑板上写着“坚持写好日记”,下面是记日记的三点要求:① 要持之以恒。②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③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而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如果说这是了解和尝试写作的过程,那么后面第页的**内容就是实际写作的过程和结果展示了。这两页均是通版图,而图的左上方和右下方都展示了一个女同学在家里认真写日记的状态,第2页左上方的特写**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态度认真,表情专注,握笔姿势正确,而第3页右下方这幅图可以看到全景的布局:
女同学坐姿端正,符合写字习惯的各项要求,文具摆放整齐,而展示出来的3篇日记都是书写美观,格式规范。有趣的是: 2月7日的日记被一割为二,分布在两页,这不完整给急于阅读的同学一种迫切的需求。
这3篇日记内容的选择紧贴学生生活,既平常又各具特点,表述朴实自然,易于学习、感悟,产生同感。选文显现编者用心,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领悟写法,又少了许多的限制。第3页的图昭示了写日记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坚持写好日记的意义,希冀之情饱蕴其间。
第4页和第5页围绕着“爱护图书”这一主题,安排了5幅**,内容有选择图书时要爱护图书,图书破损时要修补图书,而场景涉及家内、学校。第4页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书柜前翻阅图书,图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书保管得很好,书架上众多书籍整齐而且美观,种类较多,但分类收藏,真实自然。而左下角是8位同学围坐在几张课桌前,桌上放着胶水、剪刀、白纸、透明胶带等物品,原来他们在认真的修补图书,还有两位同学在合作修补破损严重的图书……,而这两位同学的正面特写**又在第5页右下角充分展示,认真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编者想要借图传达的重点!
而另外两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取书、看书和放回书籍时的情况,她们认真、精心的对待图书,显示了同学们爱护图书的习惯已渐成,而墙上贴着“爱护图书”的字样。
这些**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的设置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格局,凸显示范性、启发性、人文性,这种创新也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此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将静止的**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的用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教学设想: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在活动中渗透体验。
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关于一本日记的真实故事;一次读书竞赛活动;发现身边的与图书有关的现象;图书集中修补活动;交换课外读物;参观图书馆;或许就是看图说图,看图谈感悟的交流会;……这种进入了感情意识的生命领域的体验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获得发展。
2. 在实作中体现整合。
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 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来强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借助多**的手段使习惯课教学更有趣,教学信息量更充分;在观察**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且要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与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
3. 在持久中贯通历练。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贯通,那么视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读书辅导员(作家、家长、学校教师等)介绍书籍和与书籍相关的故事,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的建立更加内化、深层。
在习惯篇教学应在活动中、整合中、训练中进行,应体现教材设置的主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应课文整合处理,还可结合班级情况即时强化再现,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而实行,最充分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的责任。在活动中训练,在整合中培养,在督促中长久,在实践中养成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第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走,我们一起植树去》;《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另外还有习作一和练习一。本单元是“颂春篇”,是以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为主题。
本单元在语文学习方面,继续强调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悟和规范语言的积累,除了第二课是分角色朗读外,其他三篇都安排学生全篇背诵,占了全册背诵篇目的重要一部分。在单元练习中,本单元仍然安排“读读背背”和“熟记成语”两项。这样安排,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增加文化底蕴。
在德育方面,仍然是注重潜移默化,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从文章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春天的欣欣向荣,从而进行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材分析:走,我们植树去》
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关于这首诗的教学,应该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一、 诗歌意义的理解与领悟。
读懂一首诗,首先须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内涵。在提到植树的作用时,诗歌运用了一些形象的语言,如“绿色工厂”、“叫风沙乖乖低头”、“让鸟儿翩翩起舞”等等,这些言语表达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只有大概理解了内在的科学道理,才有可能对诗歌的主旨作深一步的感悟。
“感悟是建立在对文本材料阅读感知的基础之上的,扫清知性上的障碍,理解知识的意义,阅读行为才有可能持续地走向深入。”语文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的学科也是多样的,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而不致讲解了科学知识导致语文学科味的冲淡与弱化。应该以“语文的方式”解释和表达,以保持语文的学科属性。
教学时,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悟出答案,“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纳故吐新,空气循环,这些道理已经含蓄形象地予以表达了。当然,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不少学生对树木的环保作用已有所知晓,固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也能说出一二。
来自学生鲜活经验的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里加以放大,成为大家共知的事实,为学生读懂诗歌作好铺垫。
二、 诗歌语言的朗读与欣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其固有的表达特点,音韵和谐,节奏分明,读上去琅琅上口。这首诗长短句相间,词句相映,节奏分明,头脑中的画面也在不断的切换跳跃: 沐浴着大好春光,每一处地方都有少先队员欢乐的身影,洋溢着他们欢乐的笑颜,映着一棵棵翠绿的幼苗,大好春色仿佛也被感动得摇曳多姿。
语言的存在形式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情感参与,在朗读时,语气的抑扬与快慢自然地流露出来。整首诗的韵脚是间句押韵,“植树”、“音符”、“幸福”、“版图”、“宝库”……气势连贯,行云流水,只要读上几遍,无须刻意记忆,如春风拂过学生的心田,语言与精神的种子也会悄然萌生。
另外,整首诗的语言是一种行动性表达,“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全诗鲜明而有力的行动号召,是一面高高扬起的旗帜,满怀着希望,充满着力量。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各位领导 老师 新年好!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 事业顺利 心想事成!接到薛老师的 之后,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我一直在思考与学习之中,现向老师们作一汇报。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 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 承上 的任务,更重要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各位领导 老师 新年好!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 事业顺利 心想事成!接到薛老师的 之后,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我一直在思考与学习之中,现向老师们作一汇报。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 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 承上 的任务,更重要的...
苏教版语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 苹果里的五角星 最佳路径 人类的 老师 以及 练习2 习作2 组成。是本册教材中的 创新篇 几篇课文都是关于倡导创新 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进入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偏移到巩固第二学段学习目标中,为进入下一学段,进行过渡与整理。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时候,教师应从理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