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
南沙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赛教师报名表。
序号参赛教师。
谢海燕。所在学校。
年级六年级。
老人与海鸥》
麟小学。教学设计名称。
广州市南沙区麒。
得意得言得法。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广州市南沙区麒麟小学谢海燕。
设计理念及思路:
崔峦老师强调,阅读教学应一课一得、两得,最终形成能力串、能力链。本节课以习得方法为目的,使学生既得意、得言、又得法。
这篇课文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本课教学设计主要以课文前半部分为依托,学习两种方法:一是体会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感情的表达方法。
使学生在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的同时,习得理解与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用抓关键词、联系背景、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句子的含义。
3、揣摩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写具体的。
4、学习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想象补白。
教学重点:学习用抓关键词、联系背景、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对海。
鸥的爱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一、从课题入手,初步理清脉络:
、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谈感受,揭示单元主题。2、揭示课题,读课题——《老人与海鸥》
、解题: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老人,还是主要写海鸥?
提示学生:课题是并列关系。结合预习,初步理清课文结构,前半部分主要写老人,后半部分主要写海鸥。)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会学生关注课题,从题目中获得必要的信息,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已有整体感知,顺势抓住课题理清课文脉络,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借助生词,概括段落大意。
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前后两部分各写了什么事?1、检查生字词。
第一组:塑料袋饼干丁撮嘴呼唤抑扬顿挫。
通过字理教学理解“抑”及“抑扬顿挫”,范写“抑”。第二组:炸了营扇动翅膀盘旋翻飞白色旋涡指名读,正音,齐读。男女分组读。
2、相信同学们读了两组词之后,一定能看到两组不同的画面,这正是课文写的两件事。谁来说说第一件事写什么?第二件事写什么?
(学生试着概括段意,教师归纳:第一部分:老人喂海鸥。
第二部分:海鸥送老人。)
设计意图:两组词语的学习,既落实了识字写字任务,又构建出两幅不同的画面,帮助学生概括段意,水到渠成,降低了学习难度。高年级阅读教学重点之一是“落实篇章训练”,概括段意后,课文结构一目了然,顺势渗透篇章意识,一举多得。
】三、抓中心句质疑,提炼研究问题。
1、找中心句。这节课先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在1-13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的关系?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读句子,板书“亲人”)2、就中心句质疑,提炼问题:(1)为什么老人冬天才来?
2)为什么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3、结合问题(1),介绍课文背景:
昆明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当全国大部分地区冰天雪地的时候,春城昆明则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每年11月,海鸥会成群结队飞往昆明翠湖,与那里的人们来一场美丽的约会。
来年4月,北方气候变暖,海鸥如期离开昆明。4、过渡:为什么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始于问题,问题从学生中产生。
问题(1)引出背景介绍,答疑解惑。提炼的问题(2)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中心问题,将贯穿整节课学习。“提领。
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
四、习得方法,关注理解与表达。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浓浓的亲情?划出相关的句子,用抓关键词、联系背景、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句子的含义,并作批注。
预设一:伴海鸥——关注外貌描写,“联系背景”悟含义。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生谈感受,初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2、联系老人背景,深入体会“爱”:老人为什么要每天步行而不坐车?
【出示资料】吴庆恒,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他生前孤身一人,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他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
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香烟。
归纳总结:这是一位的老人。(节俭、爱海鸥)3、引出课文描写外貌的句子,再次体会“爱”: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喂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1)抓“褪色”谈体会。(2)引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是呀,衣服会褪色,布包会褪色,大塑料袋会褪色,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褪。
色,那就是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4、小结:联系老人的背景,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抓住外貌描写,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鸥亲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找句子、联系背景、引出外貌描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在“得意”的基础上习得方法一:联系背景悟含义。
联系人物背景及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是高年级必要的阅读方法。外貌描写中紧抓“褪色”一词,体会外貌描写也能传达人物感情。】
预设二:喂海鸥——关注动作描写,“抓关键词、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悟真情句一:“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干干净净。”1、提示学生抓住动作和细节谈体会。
2、小结:抓关键词是体会句子含义最常用的方法。从动作细节描写中也可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关心和爱护以及人鸥的默契与和谐。
正因为信任和默契,才有了翠湖边这独特的风景——句二:“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1.
读这句话,你脑海**现什么画面?
2.变成诗的形式,配乐朗读。
3.语言训练:这不但是乐谱,还是一幅画卷;一道风景。4.小结: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是体会句子含义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学习用“抓关键词、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句子的含义。句二是课文的难点,用“想象画面”这一方法更好地阐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避免条分缕析,又训练了想象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既得意、得言,又练能。
】预设三:谈海鸥——关注神态、语言描写,“联系上下文”悟心情“海鸥最重情义……啧啧……”
1、生谈感受。抓语言描写体会人鸥深情。2、引出神态描写:“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1)理解“生动”:你看到老人一双什么样的眼睛?(有神采、明亮)(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体会到老人___的心情。
(激动、自豪)3、朗读:带着自豪的心情,学老人夸一夸海鸥。
4、小结:联系前一段的神态描写,能更好地体会老人说这段话的心情。这种方法叫做“联系上下文”。
从语言、神态描写也可看出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老人的神态、语言描写,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例子可习得方法。】
预设四:唤海鸥——关注语言描写,“联系生活实际”悟含义句一:“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1、生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亲昵”:在生活中谁会亲昵地喊你的名字?3、我们也学着老人亲昵地喊一喊这些海鸥的名字吧!
4、理解“抑扬顿挫”:像刚才那样声音高低起伏,有停顿有转折就是“抑扬顿挫”。5、再次用“亲昵”、“抑扬顿挫”的声音呼唤海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学习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联系生活理解“亲昵”,又从创设的情境中理解“抑扬顿挫”。】
五、迁移练笔,想象补白。
过渡: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写到人鸥的“亲昵”,出示:“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请写一个“人鸥对话”的画面。想象老人会对独脚说些什么?假如海鸥会说话,又会怎么回答?注意把老人与海鸥说话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如果不想写独脚,也可以写其他的海鸥。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前一环节主要学习从人物描写中体会人鸥亲情,教师创设“补白”环节是为了迁移运用,为语言实践提供机会,体现“教、学、练”一体化。】
六、总结方法,明确写法。
1、让我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回忆一下,体会句子含义用了哪些方法?
屏幕出示:①联系背景②联系上下文③联系生活实际。
抓关键词⑤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2、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屏幕出示:神态、动作、语言。
文章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文里走了一个来回,“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理解层面:
“体会句子的含义”这一内容虽然分散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总是掌握不全,在本课中再深入学习。在表达层面:把“人与动物的感情”写具体,是新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关注如何表达“人对动物的爱”,因而还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表达方法。】
附:板书设计:
送。21、老人与海鸥。
喂。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亲人(爱)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鸥 是一篇美文,这篇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尤其是文中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那 白色漩涡 急促 飞卷而下大叫着的海鸥,让我们看到了动物的真情,看到了人与动物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