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上五单元

发布 2020-08-07 08:26:28 阅读 5898

(一)1.默写。(12分)

1)两处春光同日尽, 。

2)洛阳城里见秋风, 。

3)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草满池塘水满陂, 。

5)一道残阳铺水中, 。

6) ,化为一溪雪。

2).解释加粗字。(4分)

1)则是无信( )2)我以日出时去人近(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 4)孰为汝多知乎 (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字。(8分)

1)四时俱备2)能与其奇者。

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实是欲界之仙都。

3. 本文作者朝齐梁时期的___家。本文表达了作者。

之情。(8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松鼠 (课文节选)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___蛰伏、潜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___警觉、警惕)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___轻盈、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②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乱、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③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

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给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②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①段。第②段。

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 4.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

答: 二)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

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

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 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 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

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23年第2期,有删改)

16、第①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7、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4分)

18、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3分)

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

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

19、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22分)20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10分)

三)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那里有很少植物生存下来,动物也因此罕见。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一贯的解释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要的水。

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土壤中缺乏植物所必需的氮。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维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的升降而变化着地。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c至50。

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迅速从土壤中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

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③近年来让农村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试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的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温温和的地区有相同的农林产物。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以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的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暖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土地中。

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败,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沪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复习卷五

第五单元复习卷。一 古诗默写 16分 蝉画眉鸟。二 词语 22分 x n 良 gu i 巧 ji o 健敏ji 机j ngqi o 起 xi 凉躲c ng zh蔽 zh 伏 y n 勤 q 息。ku 伺悲chu ng静 m引h ng 高歌。晨xl 明 qi ng 庐凤毛l n 角朝j n 自怨自y ...

沪教版六年级上《科学》目录

目录。第一章 科学入门。认识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 的。发现与发明。走进科学实验。认识我们的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家庭意外的简单紧急应变措施。简单的实验技巧。测量。天平和质量。刻度尺和长度。量筒和体积。温度计和温度。加热器和加热。计量时间。液体移取和混合。进行简单的科学 观察和记录。猜测。...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 上 试卷

六年级 暑期 阅读与写作检测试卷。姓名得分。一 文言文阅读 共40分 默写 6分 1.日初出大如车盖2.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3.士别三日。4.过中不至对子骂父。阅读 34分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