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nuó yí zhēng róng kū wěi zhuān xīn zhì zhì
duàn liàn yōu yǎ fǔ hè yǔ zhòng xīn cháng
2、比一比再组词。(8分)
挪蒸秧萎。娜丞映委。
番锻雅勃。翻缎难脖。
三、填空 1、《学弈》选自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
2、 2、《匆匆》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4、根据意思写出词语(5分)
1、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2、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
3、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4、泪和汗一起掉下来的样子。
五、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6分)
、海洋是一座自然资源的宝库。 海洋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2.蚕儿为大伙织茧一丝不苟。 蚕儿得到了人们的热情称赞。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些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的感情真挚,内容具体充实。
六、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语填。
的树的基业的人的树苗的心的能量
7、按要求理解句子(6分)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2、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从中你感受了什么?)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七、日积月累。(12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三而左传》
、种树者种德者墨子》
、朝看暮看明日歌》
、在的日子里,在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5分)
一)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而射之。 虽与之弗.若之矣。为.是其( )弗若与?曰:非然也。
1、在括号里正确地填上课文的内容。(5分)
2、解释加点的字。(4分)
弈: 惟弗为。
3、本文选自讲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的道理。 我还想到了一句名言警句4分)
二。多年来,人们总是讴歌松柏,称道杨柳,也有人颂扬木棉……可从来没有人赞美过臭椿树。
松柏常青,不畏严寒,那是傲霜斗雪的勇士,杨柳青绿如烟,袅娜多姿,不时激起人们的诗情画意;木棉那火红的花朵,象征着革命的热情和希望,不愧为南疆的英雄……这些树,受到人们的称颂,原是合乎情理的。
至于臭椿树,它皮粗色黑,谈不上雅观;枝干扭曲,不能作栋梁之材;叶有臭气,不堪入鼻。真可说是外貌丑,材质差,气味恶,有谁去喜欢它呢!
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臭椿树自有许多长处。
首先,它成长快,一年小,二年大,三年过后树冠就可以荫庇行人和耕畜。其次,椿树的树叶是椿蚕的饲料。尽管人们厌恶椿叶的臭气,臭椿树还是默默地养育着那些蚕儿。
再次,臭椿树对于人几乎一无所求。随便一粒种子,不管风把它刮到什么地方,只要有一点合适的土壤,它都会自己发芽,成长。它从不会让虫蚁蛀蚀,无须人们的特殊关心和照料。
长成后,它悄然把自己的子孙交给风儿带往异域他乡,安家落户。
臭椿树就是这样,虽然其貌不扬,其味不香,但是它仍在悄悄地、不声不响地造福于人类。
松柏理应讴歌,杨柳值得称道,木棉应受颂扬……而我内心深处,却总想着要赞美臭椿树,歌颂它那无愧于自己的生命,尽管受到冷遇,却仍然默默地做出贡献的崇高品格。
1、把文中“赞美”一词的近义词找出来。
2、给文章拟一个标题,写在文前横线上。
3.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4、填空。①人们讴歌松柏是因为称道杨柳是因为颂扬木棉是因为。
②一般人不喜欢臭椿树是因为而作者喜欢臭椿树是因为。
③文章采用的写作方法,借赞美臭椿树的形象,赞扬那种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预习单
1 文言文两则 预习单月 日。1 默读课文3遍,朗读课文3遍,把课文读通 读顺,能背诵更好。2 搜集孟子 孔子 列子 的相关资料。孟子。孔子。列子。3 给下列生字注音,并跟书本校对订正。弈惟鹄弗矣。盂沧孰汝弓缴 4 从文中圈出下面的字词,对照注释或词语手册写出意思并识记。弈善诲专心致志。鸿鹄援缴弗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试题
六年级 上 教材全解基础知识。第一单元 错题重做 一 我会多音字。冠露巷。2 我会写词语。d u qi of w ch ngl ng y n t o t o b juhu n s n 三 易读错的字。问津窈窕调料 四 辨字组词。腑逗韵。俯痘均。五 成语盘点。高 重大 小多彩 而起归真 六 近义词。热...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第一单元答案
1 解释文中带点字 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2 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远,而到了中午时分距离我们近。孰为汝多知乎?还以为你比我们多知道一些东西呢?3 从文中 孔子不能决也 一句可见所辩问题的复杂性。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