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与缩小(教材p46~47)
设计:长征三校刘旭东审校:长征三校陈晓责任编辑:张平。
学习目标】1.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重点)
2.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难点)
课前预习】一、读书探秘。
二、课前准备:放大镜、小棒(不少于18根)。
三、自学检测。
1.图形放大或缩小后,( 变了,( 没变。
2.用同样的小棒摆出使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的图形,并画出来。
课堂**】一、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重点)
1.感受放大与缩小现象。
第一幅图中通过放大镜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字比原来变大了,这种现象就是。
我们用照相机拍摄,**中的人与本人相比变小很多,这种现象就是。
2.比较放大后看到的字与书上的字的异同。
经放大镜放大后的字的图像与原字( )相同,只是( )发生了变化。
3.**与本人的异同。
**上的人与本人外形、外貌( )只是( )发生变化。
4.举例说出你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二、动手操作:摆三角形(体会图形的相似---难点)
1.观察课本47页上的三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2.从左向右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个图形的边长( )到原来的( )倍后能得到第二个图形。
第一个图形的边长( )到原来的( )倍后能得到第三个图形。
图形的边长按照一定的倍数图形的( )变了,( 没有变。
3.从右向左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第三个图形的边长( )到原来的( )就得到第一个图形。
第二个图形的边长( )到原来的( )就得到第一个图形。
图形的边长按照一定的倍数( )图形的( )变了,( 没有变。
4.综合上面的发现,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课后精练】
一、基础练习。
认真完成课本“练一练题。
二、提高练习。
1.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下面( )组的两个图形第一个图形是由第二个图形放大得到的。
abc2.判断。
周长4分米的正方形,经放大镜放大后,它的周长可能会变成8分米。
用10倍放大镜**三角板上的直角,看到的角的度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3.用12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再用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使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的长方形,一共需要( )根小棒。请把缩小后的图形示意图也画出来吧。
三、发展练习。
做一做,想一想:
把一个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放大后图形的周长是原来的多少倍?面积呢?
小升初试题】
1.用5根相同的小棒摆成一个五边形,若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一个放大到原来的4倍的五边形。需要小棒多少根?
2.在放大镜下,正方体的棱长是原来的3倍。在这个放大镜下,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的( )倍?正方体的体积是原来的( )倍?
资源链接】放大镜。
视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体的细节。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体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一正立虚像。
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历史上,据说放大镜的应用是由13世纪英国的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提出的。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称为凸透镜。
年新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放大与缩小》教学建议
放大与缩小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以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2 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建议 放大与缩小。1 教师拿一个放大镜,让学生说一说它的作...
六年级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作业题
1 填一填。1 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2 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3 学校准备出一张环保知识的手抄报,要将这幅画按1 2复印出来放在手抄报上,应该调到 4 美术老师想将这幅画放大后放在橱窗里...
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是在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