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发布 2020-07-29 01:04:28 阅读 4637

商州区教研室黄建民。

各位老师:上午好!在骄阳似火的季节里,我们在这里举办商州区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材培训活动,首先我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这种积极参与、不怕吃苦的精神表示敬佩和感谢。

参加今天培训的都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是各个乡镇、学校教师中的佼佼者。六年级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我们全区各乡镇、学校的首席教师,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这是让人可敬可佩的。但我认为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好“领头雁”,引领我们全区的语文课改走向深入,这就是我们这次举办教材培训的目的。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五大版块:“习惯”、“课文”、“习作”、“练习”、“学和做”。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今天的教材培训我重点讲讲阅读和习作。

一、"习惯篇"教学。

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上课时,手也动,脚也动,就是情不动;读书时,别人读,他也读,就是心没读;作业时,东也看,西也看,就是字不看;放假时,书也丢,包也丢,就是"毛病"不丢。人人都说其"聪明",年年不见其长进。

孩子的家长,甚至一些教师都认为这是"年幼""贪玩""不懂事",却很少站到"习惯"的高度,因而也就看不到他们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危机"。

所谓的"聪明",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固然重要,但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往往是相差无几,难成"优势"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却是相去甚远,决定"成败"的。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

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王夫之说:

"习成而性成也。"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对人贻害非浅。

教育对于人的发展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在于能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能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爱因斯坦曾给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

"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里"留下来的"其实就是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也正是因为"习惯"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苏教版小语教材不惜版面,在每一册的开篇都安排了"习惯篇"这一教学内容。这一设计的良苦用心就在于:始终凸显"习惯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时时提醒广大教师,以"习惯培养"作为每学期语文教学的起步;借以提示各学期在"习惯培养"方面的重点内容;坚持以一脉相承的体系、一以贯之的风格,揭示"习惯培养"的漫长过程和这个过程中"反复抓,抓反复"的必然规律。

(一)内容介绍。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在"习惯篇"的呈现形式上,始终坚持"以约驭博""以图代文"的风格。学期伊始,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可感可观的精美图画;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习题,而是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不再是正襟危坐的"长者",而是训练有素的同窗好友。

六年级上册教材"习惯篇"的教学内容共有3页插图,其中第1页的主题是"不懂就问",第页的主题是"勤于搜集资料"。

第1页有4幅小图。左边是一位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右边是几位同学参观校史馆,向老师询问有关问题。

下面两幅图左边是一群小学生在班级黑板报前讨论着什么,右边是两位同学向学校的花工请教管理花圃的有关知识。

第2页和第3页是通版。第2页上面一幅图是一位小学生在学校阅览室查阅资料,并把查到的资料抄录到笔记本上。下面的方框图是几位小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搜集资料,他们有的正在查阅,有的正在摘抄。

中间一幅圆形图是一位小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下面四幅图的内容依次是:在阅览室读书读报;上网搜集资料;参观有关展览,边参观边记录;采访人物时,认真听,仔细记,有的还在录音。

下面的图画是几位小学生向老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搜集资料的心得。

这样的设计试图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什么呢?

1、以"问"为"师",做终身的学生。

每一个伟大的老师,最初都曾经是伟大的学生。孔夫子能成为万世师表,因为他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胸怀;释迦牟尼成佛,是因为他善于"聆听万物说法之声"。会学在于会问,有问就有老师。

学总是与问相伴相生、不弃不离的。善待问题,就是善待自己,不懂就问才是真正的"学生"。

1).适应时代,必须问

当今世界,信息流量大,交流速度快。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型的信息交流站。只有不懂就问,你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才能不断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而不至被时代所淘汰。

反之,你就将在"无问"的黑暗中逐渐沦为时代的"弃儿"。

2).抛开杂念,敢于问。

一个人在求知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的问题,问题就是不知。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与问的过程。人非圣贤,谁都有自己不懂的东西。

不懂就问,不但不是什么羞耻的事,还是积极求知的标志。只有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的人,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有勇气不断地用"问"去扫清无知的阴霾。

3).学会反思,善于问。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叁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他所说的"省",就是反省,就是每天不停地问自己。

善问的人往往总是先问自己,向自己提出各种问题,逼着自己钻研并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而有深度的问题往往更具启发性。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时问题可能比结论更显智慧的魅力。

4).追求真知,多方问。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对胜于自己的人他愿意去问,对与自己相当的人也可以问,而对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却不屑一问。这样做自然就会影响其获取真知。韩愈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有些人即使从整体上看不如自己,却未必一切都不如自己。他可能不全面,却可能很专业,哪怕他身上只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点一滴,我们就应该向他求教,取其所长。

2、视"资料"为"学问",求丰富的人生。

资料,是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的统称,通常指书籍、报纸、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历史档案、技术标准、产品目录、产品样板、设计图纸、文件和文告,以及实物样品等。从这个意义上看,资料本身就是学问。因为,我们占有了丰富的资料,也就更多地拥有了"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思想和各种实践活动"。

1).资料是求知的起点。

所谓的博古通今,首先要有资料可博。学问**于资料,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善于积累资料的人。马克思为写《资本论》,仅笔记和手稿的资料至少有100本。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记录了厚厚的18大本50万字的珍贵资料。北魏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曾引书等资料437部。明朝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历时30年之久,阅书900多种之多,仅手抄笔录的资料就有1000万字以上。

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作笔记资料就有2500多本。作家姚雪垠为了写历史**《李自成》,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用蝇头工楷摘抄了一两万张资料卡片。鲁迅为编篡《中国**史略》,曾整理了大量散于各类书中的唐以前的古**资料。

2).搜集资料是求知的过程。

资料从**来,又该怎样搜集呢?你可以像鲁迅先生那样,从文献中搜集。为了研究中国**史,鲁迅从上千卷文献中搜寻所需的资料,"废寝辍食,锐意穷收"。

你可以像蒲松龄那样,向群众索取。蒲松龄"喜人谈鬼,闻则命笔",写成《聊斋志异》。你可以像达尔文那样,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第一手资料。

他远游海外,研究生物遗骸、观察生物习性,前后达27年,终于写成了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你还可以像李贺那样,随得随记,日积月累。李贺每天背着包出去,看到想到些什么,就写下来放到包里,天黑归来,加工整理,即成佳篇。

(二)教学建议。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而且要经常、反复地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就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由于"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整合"入手,去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

1、前移"起点",整合已有成果。

尽管"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这两个主题的提出始于本册,但是,这种行为、这种潜意识应该是早已存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了。比如,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作业前学生向老师请教,同学间的语言交际,都不乏"问"的成分;再比如,学生作文前的参观、野炊、采访、调查,都是已经掌握了的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潜在意识,使这种行为更趋自觉性和习惯化。

2、突出主题,整合教材优势。

习惯篇"安排在教材的开篇,但并不意味着它像一般的课文,可以一教了之,甚至当成普通的***,"一看"了之。习惯的培训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强化已有良好习惯和不断培养新的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本册教材"习惯篇"的内容而言,两个主题的出现,就意味着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又增加了两个"习惯养成"方面的新的必达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要求不仅要在本册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实现,甚至将一直伴随着学生此后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历程之中。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也可以透视出这一指导思想。如课文《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学和做3"中的《读报剪报》,"练习"中的"作家名片""名著便览"等,目的都在于强化学生"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的意识,训练他们的能力,以逐步养成这两种学习习惯。

3、统筹考虑,整合目标要求。

把"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看成一个整体,当作一种综合能力来培养。这两个主题虽然各有侧重,同时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问",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搜集资料的途径;"搜集资料"本身也是一种"问"的范畴,是为解决现时或将来"不懂"的问题而寻找答案、途径和方法。

同时,搜集和占有资料的过程,又会促使新问题的产生,引领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地去"问"他人、"问"书本、"问"音像、"问"事件过程。把两者整合起来,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又有利于在生活中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 上册 期末水平测试卷。小学六年级班姓名成绩 笔试部分100分 90分钟完成 一 正确 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 美观 3分 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二 把词语填写完整 16分 狂风 风送爽银装 裹雷 电击。水天一 波澜 阔林 草丰一 千里。慷 激...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

6.根据要求写句子。5分 1 仿写句子。2分 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爱,2 写临别赠言。3分 王宁林平时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在毕业之际你可以送他一句格言 姜晓伟是你的知心朋友,你可以送他一句诗 面对关心 教育你多年的老师,请你用诗句 名言 表达你的感激或赞美之情 二 根据课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 上册 期末水平测试卷含答案

参 与评分意见。二 字词句练习。1.稼粱筐裕镰犁钢铸谅讥诵诠2.you nue sao jie 3.秋 一年的时间但 只是。载 又,且恐 害怕,担心4.xx 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 问渠哪得清如许青春作伴好还乡三人同行有我师 每句1分,共3分 2.危险和艰难抗争毅力和韧劲壮丽的风景死亡之路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