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诗中的“秋”
诗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侧重让学生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在实行这篇课文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备课。通过近两月的教学,我了解到,学生全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深圳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水平强弱不等。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仅来自于入学后的语文课本,在他们现阶段的记忆中仅存的古诗也所剩无几。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一首古诗也背不完整。为此,备课之前,我根据教材的“活动建议”搜集了大量的古诗、词、曲、散文诗等,准备提供给学生。备课中,我注重了三点:
一、选择描写秋天的诗歌指导学生朗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二、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三、通过搜集整理秋天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特点与魅力。
其次是教学。第一步,先指导学生朗读《秋夕》、《秋词》、《秋思》及《暮江吟》。因为这几首都是学生在学习前一个板块时收集上来的诗,也是以前学过的,他们对诗的意思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我只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步,阅读课文《诗中的“秋”》,先弄清作者回忆小时候在什么季节读诗?从文中哪些描写能够看出?第三步,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的问题展开讨论。
第四步,具体地深化归纳出四点方法:一、联系生活读古诗。课文中作者在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时,就想到隔壁林阿婆在河边大石头上用棒子打衣服。
那么我们在读“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时,就仿佛看到了,在一个孤寂的夜晚,点点流萤随风飞舞,宫女坐在殿前冰凉的台阶上,抬头看着明朗的天空,幻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此时此刻,是否相会于鹊桥?又如,我们在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诗中的茅檐、青草、
锄豆、织鸡笼、剥莲蓬等词都是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事物,读诗时只要把它们跟生活联系起来一起读,就很容易读懂了。二、读诗时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课文中作者在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就想到他家屋后的山、树、石、水。那么我们在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就好象看到了,夕阳斜照在水面上,使江水一半成了绿色一半成了红色。又如,我们在读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时,体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读诗贵在感受意境,如果我们读诗时能够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就很容易了解诗歌的内容了。
三、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把课文中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比较着来读,我们不难体会到白朴前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描写了秋景的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这个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意境的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再后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而马致远的《秋思》给人的感觉整个就是凄楚、凄凉、凄清、凄惘。我们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课文中作者把张籍的《秋思》和岑参的《逢人京使》两相对照,就发现两位诗人都身处他乡,他们用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把相同的情感——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都写活了。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也要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和诗人的心灵相通。
小学六年级日记作文 诗中的“秋”
在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背唐诗宋词,当时,我记得最牢的诗就是 山行 中的最后两句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着读着,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幅场景 作者停下车,观赏那夕照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野花还要火红,多么迷人的红枫叶呀!啊!经过作者以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一幅场景...
诗中的“春”六年级作文
小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背唐诗宋词,让我领会古人丰盛的情感。爷爷摇头晃脑地读着诗,我也跟着摇头晃脑,窗外风吹过柳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也与我们一起朗读着诗歌。我读诗一定始于 x一个春天,因为 春晓 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哦,这首诗我懂得。在春天我睡觉都...
诗中的秋五年级作文
小时候,爷爷是老师,总是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读古诗。见爷爷读诗时,很奇异,总会边读诗边摇头,声音还顿挫抑扬。我问爷爷为什么,爷爷大笑起来,还说 边读诗边摇头,这才能读出诗的神韵。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诗的神韵是什么,只是一知半解地点点头。还记得我读的第一首也是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是 春晓 我想,第一次和 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