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

发布 2020-05-31 06:57:28 阅读 1752

今日之困惑。

近日,正在学习开车,快要电子路考了。教练整日拉着我们学员练车。有一项考试叫连续障碍,俗称“压大饼”,网上评价难度系数五颗星。

这项考试实际上就是在路面上错开设置了6个凸起的窨井盖,车辆要从6个圆饼之上连续通过,车轮既不能压在圆饼之上,也不得碰擦圆饼,车轮不可超出或轧压道路两侧的边缘线。据说这项考试就连有20年车龄的老司机也不一定能考过。

于是,我们几个一起考试的学员一边昏天黑地地练一边抱怨,这是谁想出来的馊点子,这不是成心整人吗?谁会在大马路上这么规律地放几个窨井盖,你还得一个不落地让它们从你的车轮下安然无恙地穿过,还不能压着它。回过头想想,突然觉得这像极了我们今天的教育。

我们教的东西有多少是实用的?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呕心沥血、扒心扒肝地教学生,题海战术又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就为了在期中期末考试时,能押上那么一点宝,可实际情况是常常颗粒无收,往往考试的题目中只有基础的一两项是学生接触过的。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老师困惑了。

我们究竟该教些什么?难道语文书真的不用教了?

今天,我们很多教师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教的问题。很多老师可能都有感觉,十多年前,我们教书很简单,一节课上下来轻轻松松,往往好评如潮。可新课改全面深入地展开以后,我们竟然不会教书了。

我们仍旧废寝忘食地钻研教材,苦心孤诣地撰写教案,甚至不惜动用集体的智慧,认认真真地上公开课,可课堂上的毛病却越来越多。更可怕的是,正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尝试新课改,努力顺应新课改的步伐时,正当我们开始在课堂上竭力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正当我们在潜心琢磨如何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时,专家学者们竟然又开始全面地反思新课改中的问题、弊端和假象了。说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课堂上许多合作是假合作;**的问题没有价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能取代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要为了生成而生成……我们这些实践者的脚步似乎总是滞后。

这两天,我正在看钟启泉教授写的一篇文章《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我发现原来钟教授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正因为有这样的“落差”,才会生出种种“乱象”来。

其实,今天的教师比任何时候的教师都迷惘。我们站在风口浪尖上,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浪潮左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我曾经自嘲,说自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

今天我们究竟该旗帜鲜明地站在哪一个阵营里,许多专家学者讳莫如深。我这两天正在看《中国最佳教育随笔》,一共两本,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往往前一篇文章还对新课改大张挞伐,后一篇文章又在摇旗呐喊。而这个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一代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既不能规避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又不能简单地回归到新课改伊始踌躇满志的状态中去。虽然举步维艰,可依然要蹒跚前行。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钟教授认为有三个瓶颈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一是高考制度滞后;二是教育立法滞后;三是教师研究滞后。

他尤为强调“我国缺乏教师研究的积累,如何帮助教师转换角色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在乱象丛生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不跪着教书。

7月初,我们学校和安阳第一实验小学共同举办了第二期校本培训活动。在这次活动的第一天就安排了四位老师同课异构,其中有两节语文课上的是人教版六年级的课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我很感谢学校把这次机会给了我。下午,我校就请来了南京市数学教研员朱宇辉和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做了两场精彩的讲座。

芮琼老师讲座的题目叫《提效与求真》,在讲座中两位专家援引了大量生动鲜活的课例,立足于新课改**现的种种弊端与假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效课堂的生命力。专家同时谏言,作为一线教师要时刻明确目标,把握教材,摒弃形式主义,力求超越文本。朱老师在讲座最后引用了布袋和尚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芮老师在讲座的最后也谈到了“大道至简”。其实,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教学之道要不断反思,不断回首;要删繁就简,去冗存真;要六根清净,回归本质。

我个人非常崇敬南师附中的特级教师王栋生,他笔名吴非,写过一本书——《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所传递给我的除了强烈的共鸣之外,还有深层的思索,甚至精神的引领。它让我更多地学会了关注周围的教育现象,并竭力去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育实质。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么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回顾我们的成长史,我们的确跪了太多的东西。我们热衷于追捧形形色色的专家学者;我们教条地对教材教参生搬硬套;我们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不惜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善恶;我们还固执地坚守着经验主义的巢穴,缺少海纳百川的胸襟……蓦然回首,教学一觉十年梦,我们竟然在丛林里模糊了方向,缺失了风格,迷失了信念。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我们缺少独立的精神,理性的思考。

1、 不跪教材教参。

今天,我们有很多老师上语文课绝对不能缺少教材教参。当然,入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语文学习的典范。但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可以回首儿时,你还能背得小学语文老师教的哪篇文章了吗?恐怕能记得的寥寥可数,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小学六年就白学了,它已经浸润到我们的语言思维中,影响到了我们的精神领域,深入我们的骨髓了。这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所以,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不要妄图通过这几本书的学习就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教参,我也认为它仅仅是个例子,它是解读文本的例子,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倡多元解读,而至今仍有很多老师把教参上的理解奉为圣经,上课、改作业都离不开教参,一旦有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立刻嗤之以鼻,甚至教师之间发生争论时,都擅长把教参拿出来:“你们看,教参上就是这么说的……”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跪着读书。

如果我们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都唯教参至上,那我们怎么能教出思想独立的孩子来。

2、 不跪专家学者。

首先,我要强调,不跪不意味着不尊重。其次,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问在座各位,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究竟取得了多少成功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认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的认为只是换了一件马夹,脱了马夹它还是那只乌龟。

南师大有个学者说,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就像是一列外表光鲜亮丽的火车,内部依旧脏乱差,动力依旧不足。还有的专家说,今天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新名词,什么是对话?就是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什么是预设?

就是过去的备课;什么是生成?就是课堂上发生的意外……语文课究竟有多大的变化?除了教材变了变,形式上翻了翻新之外,没有任何实质的变化。

专家学者们尚且对此说法不一,却要我们为新课改实施不力来买单,我觉得这对一线教师是极其不公平的。在今天的教育界,理论和实践总是脱节。专家学者的理论一套接着一套,教学风一股跟着一股,让我们老师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今天尝试这种教学,明天又实践那种教学,以至于最后自己的课堂犹如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丢失了自己的风格,丧失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刘铁芳教授在《关于教育: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一文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把这段话郑重地抄下来,是希望我们更多的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比盲从要强一百倍。无论是那种理论、方案和谋略,我们都要想想适不适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没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真的有利于,我们就大胆地尝试,并且还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3、不跪陈旧经验。(略)

4、不跪试卷分数。(略)

谈完了上课不要怎么做,有的老师会问:“上课该怎么做呢?”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讲,“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在提倡“百花齐放”的今天,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只要你能把孩子课堂上的劲头调动起来,让小手如林、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只要孩子的精力能沉浸在课堂中,即使下课还对某个问题提出质疑和看法;只要你的语文课能不断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只要你的语文课上笑声盈盈、掌声阵阵、书声琅琅;只要你的语文课能让孩子们能领悟到文字的美妙,能在文学世界里尽情畅游,甚至打开文化的殿堂。我想你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语文教师了!

所有这些指标看似复杂,简而言之,语文课的好坏唯一的检验的标准就是孩子,他爱不爱上你的课,这是最基本的一条。时至今日,我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爱上语文课,但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爱上语文必将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

回首看课堂。

回首这些年,我上了一些公开课,有成功的,也有值得反思的。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撰写一些相关的**。谈不上经验,但希望能对各位同行有所启发。

今天的语文课堂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的领域。例如教学资源的问题,怎样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我曾经专门做过一次讲座。再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它们之间是不是一对矛盾体?

期待生成是不是可以轻视预设?面对不成功的生成该怎么处理?我记得林春曹曾经在滨江小学上过两堂公开课,课后做过相关的讲座。

另外,还有课堂评价、作文教学等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

今天,我重点结合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教学技艺。在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新课标中对小学中高年段的阅读有什么阶段目标。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学会默读(每分钟不少于)。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60)篇、段。

10.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100)万字。

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才涉及到词语的感**彩、词句的内涵、表达效果。文章的表达顺序、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达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芮老师在暑期培训时就谈到语文课要直面真实的问题。她说:“求真是每位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求真是每位教师不断反思的永恒问题。

”她列举了一个课例,说有位教师在教《天安门广场》这一课,开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在**吗?”第二个:

“你们知道北京十六景第一景是什么地方吗?”这两个问题实质上都是虚假无效的。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上课一开始都会问:

“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比如《开天辟地》这一课,学生也许会问:“写的是谁开天辟地?

”“他是怎么开天辟地的?”“天和地真的给他开辟出来了吗?”如果没读过这篇文章,到真的可以这么问,可语文书拿到手里那么长时间了,预习作业都做过了,再这么问是问给谁听的呢?

这不是教孩子们作假吗?所以再读课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我们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南尧小学张淑玲。第六组。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乡下人家 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 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 更是生动的在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 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 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 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描写方...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南尧小学张淑玲。第六组。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乡下人家 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 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 更是生动的在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 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 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 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描写方...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牧场之国 本文是从 牧场之国 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述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 宁静和谐和夜晚的寂静 神秘含蓄 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广阔无垠的草原五音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qi图。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本文语言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