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周备课

发布 2020-05-25 06:36:28 阅读 1662

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题。

教材分析:让学生测量实物,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本课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认识毫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分硬币、**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2.练习一第2题。

3.练习一第3题。

六、 随堂测试:

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 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

饭。接着走了 200米远的路来到学。

校,坐在 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15厘米。

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

习。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课后反思:学生学了这一课时,由于毫米在学生的尺子上经常见到,所以学生的印象很深刻。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及练习一剩余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3、通过学生观察,明确厘米与分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书本、**、铅笔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本课将要学习长度单位“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认识毫米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测量过程,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小组汇报。师:怎样测量出他们的准确长度?生答后,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1、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2、学习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a.感知分米。 猜测1分米的长度。

b.学习分米和厘米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1分米=10厘米。

3.感觉1分米。

a.找尺子上的1分米。

b.找身边的1分米。

c.用手势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

三、回顾总结

加深理解:学生谈收获。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做第4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一剩余的题目。

五、 随堂测试:

铅笔长( )厘米

或者说长( )毫米。

还可以说长( )分米( )厘米。

26毫米+54毫米=( 毫米=( 厘米。

98厘米—58厘米=( 厘米=( 分米。

1分米—3厘米=( 厘米。

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学生学了这一课时,由于分米在学生的尺子上经常见到,所以学生的印象很深刻。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周教案

全册课时安排 一 测量 9课时 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0课时 三 四边形 6课时 四 有余数的除法 6课时 五 时 分 秒 3课时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11课时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3课时 八 可能性 5课时 九 数学广角 5课时 十 总复习 十一 4课时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周教案。第一...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周周练

洋马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一周周练。班别姓名。一 识字写字部分。25分 书写要正确 美观 姿势正确 一 写字。5分 塔味愉输荡。二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hu n r o n p i c di n c n min b t o y n sh y ku i qi n ji o y w i sh n ch n...

三年级 下 数学第一周周练习

三年级 下 数学第一周周练习。班级姓名等第。这一周,同学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了巩固大家一个星期的学习,这学期,我们继续一周一练。下面开始吧。家长签字。一 填空。每空1分,共34分。1 1 口算43 10时,可以先算43 1,因为43 1得43个 所以4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