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爬天都峰。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能够体会到“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汲取力量,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你们知道安徽省黄山市的天都峰吗?**课件(谈谈****后的感受)
天都峰如此险峻、壮美,可是一位小姑娘却能爬到峰顶,她是如何爬的,这登山过程又发生了哪些事?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三课,去寻找答案。(板书:爬天都峰,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提示个别形近字“辫”“辩”“辨”,根据不同区别字意。
2.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并划出不懂的词句。
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3. 教师提示: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课文。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来,我们**车读读课文?来,这排小火车开起来,哎,其它同学注意认真听,善于倾听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2、检查生词。
课文读得这么熟练,那如果把生词单挑出来,认不认识它?下面,找个小老师来领读一下。
刚才同学们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得非常认真。那这些词都能读下来吗?找生读。
引出辫)那这个字读什么?你怎么记住它的?这三个字怎么来区分?哎?我这里有个好方法,顺口溜来帮你忙——一点一撇细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读。
有了这么好的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这几个字分得清、记得牢。
3、指导书写。
大家看,这样笔画多的字,怎样才能写得好看呢?写字和做人一样,不能随心所欲,既要写得紧凑,又要互相谦让,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精神呢。来,跟老师一起书空一下。我们在本子上,再写一遍。
3、整体感知。
我们闯过了字词关,那这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看看聪明的你,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里,“我”和爸爸去爬(),路遇一位()的老爷爷,“我们”互相(),力量,最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谁来交流!同意吗?
大家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人物都有——?他们在干什么事?最后结果怎么样?
课件:时间:假日里。
人物:“我”和爸爸,老爷爷。
事件:爬天都峰。
结果:爬上去了。
同学们,我们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说清楚时间,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以及最后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了。
三、精读课文探索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体会天都峰的险要。
**】天都峰景观。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
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②“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③“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在攀爬险路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特别留心脚下的石头,防止松动的石头给你带来隐患。借助树木或花草攀登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发生松动或折断,造成事故。尽量不跟随大量**。
万一登山人群出现拥挤,千万不要站在山道旁的悬崖处,以防被挤倒摔下山。如果挤在**拥挤的中心部位,首先人保持冷静,观察地形,尽快转移到人群少的地方。切忌犹豫不决,延误或错过疏散时间。
否则,人越聚越多,造成踩踏,威胁生命安全。
4)指导朗读。
四、合作**爬天都峰。
在小妹妹爬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再读课文3-10自然段。思考:用“——画出“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读对话,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到什么?
1)思考: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决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
同座分角色试读。
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想象登山过程。
1)朗读自然段,思考: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来理解。)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
明确:“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2)【**】黄山鲫鱼背景观险峻。
思考: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在鲫鱼背前合影留念、互相致谢呢?
3)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4)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5)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你在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吗?谁能再具体理解一下爸爸的话?
①老爷爷爬山给“我”增添了勇气。
②“我”爬山使老爷爷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③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五、联系实际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呢?讨论交流。
1、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2、爬山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做好自我保护。
登山前要充分了解气候特点,对时间和地点合理安排,要集体行动,结伴而行,登山过程要掌握好节奏,适当休息。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到这篇文章阐述的道理,但是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内涵。
4、绝招。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会认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以及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难点: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老师收藏了两幅**,你们看看,他们分别是谁?各有什么本领?出示第一张**(孙悟空),第二张**(奥特曼)。指名回答。
3、同学们,这些都是他们的绝招。今天我们来看看北方几个农村小朋友的绝招。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叫绝招?
2、课文中也有一群小孩子有自己的绝招。想不想去看看?
3、好,那就赶快打开课文11页,默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次。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4、现在我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读准以下这些词语。(出示词语:腮帮子蔫蔫铲馅攥饺子尴尬下巴颏咧开羡慕)
生自由练习。)
谁来读读。真不错。第一次就能读得这么准确。谁来当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一生领读,全体跟读。
5、现在,请你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然后和同桌讨论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你真厉害。才读了两次,就能说得这么详细。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文中有几个孩子比了哪些绝招?
2)孩子们一共比了几次?
3)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三、根据阅读提示,细读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
第一次他们分别比了什么绝招?结果怎样?看看老师出示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之后,请各组派代表来填表。
三胖是怎样表演的?
唯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读得真有感情。那二福呢?
二福曾经练过武术,他站起身,刚来一个空翻,伙伴们就禁不住叫起好来。)
小柱子是怎么做的?
小柱子表演了靠树的倒立,结果二福立刻还他个不靠树的倒立。)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乘除法。教学过程 一 讲解乘法的由来,4个20连加的和可以写成20 20 20 20 80,也可以写成。二 计算30 2时,可以这样想 3个十乘2等于6个十,积就是60 也可以先算3 2 6,再在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积就是60。练习 1.8 20 70 360 4 240 2...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乘除法。教学过程 一 讲解乘法的由来,4个20连加的和可以写成20 20 20 20 80,也可以写成。二 计算30 2时,可以这样想 3个十乘2等于6个十,积就是60 也可以先算3 2 6,再在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积就是60。练习 1.20 1603 2104 240 2 ...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教学目标。1 空气占据空间吗。第1课时主备人。修改人 1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 被压缩和扩张 的。2 过程与方法 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 和解释。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