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新

发布 2020-05-24 09:38:28 阅读 1761

一、全册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能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

本册教材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有4课时整理与复习。全学期大约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及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 教师可以精心地组织和安排。

下面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介绍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

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认数》、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第二单元认数。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读、写整千数。

苏教版教材第一学段前四册中的认数教学安排得很细致,学生经历了20以内数、百以内数和千以内数三次认数过程。他们从中积累了利用小棒、计数器、正方体木块等学具帮助认数的经验,积累了研究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的经验,积累了读、写较小的数以及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经验,已经整理了个、十、百、千四个数位的顺序……这些都是继续学习更大数的重要资源。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学习经验。

1)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教材(p16)首先出示一幅体育馆的**,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

“一万”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数,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万是比较大的数,同时激起一万有多大、一万怎样写、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一万等疑问,引起学生继续认数的愿望。

2)利用教具和学具帮助认识整千数及一万,扩展数位顺序表:二年级(下册)认识一千时使用正方体木块作教具和学具。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正方体表示1,10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条表示十,10条小正方体拼成一片表示百,10片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千。

教学时从一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为起点,让学生看着一个个大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依次直观认识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首次直观描述了一万的含义。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添上万位并凸现数位顺序,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10个千是一万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学习整千数的组成与读写,又一次理解整千数的意义。

3)及时安排口算,加强对数的理解:把认数与口算密切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获得的基础知识:第17页第两题结合介绍自然知识练习读、写整千数,学生从中拓宽了知识面,体会了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还激发了练习的兴趣。第两题联系操场上跑步和书店进货进行整千数加、减计算,再次加强一万是10个一千的知识,体会整千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第7题是开放性问题,男孩与女孩的家可能在少年宫的同侧,也可能在少年宫的两侧,两种情况的算法不同。这道题除了计算内容外,还含有空间位置和可能性的内容,是一道数学思考含量较高的题。必要的话可借助直观图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合理地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写的教学。

教材第19~22页教学非整千的四位数。四位数可能各数位上都不是0,也可能某些数位上是0。某些数位上有0的四位数,0可能在数的中间,也可能在数的末尾。

中间有0的四位数,可能只有一个0,也可能有连续两个0。不同情况各有读、写技巧,分析学生学习四位数的读、写,一般会出现这些情况:

已掌握的各数位都不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较容易迁移到各数位都不是0的四位数上;(365→2365)

已掌握的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迁移到中间只有一个0的四位数上;(803→4803)

已掌握的整百数与几百几十的读、写方法,能迁移到末尾有一个0或两个0的四位数上;(400→7400)

三位数的中间不可能连续有两个0,因此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是学生首次碰到的情况。因此中间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的读写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002)读数的困难小一些,写数困难稍大一些。

在指导时要让学生养成写数后再读一读的习惯,看看与原来的读法是否一致。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本单元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先教学几分之一,再教学几分之几,然后教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本单元最后的“你知道吗”简要介绍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1、创设情境,引发认数需要。

1)第98页例题中两名孩子在平均分三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能用整数表示,每人只能分到半个蛋糕,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以此为契机,开始教学分数。

2)第101页例题,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四份,在一份或几份上涂颜色。涂一份可以用1/4表示,涂两份、三份呢?教材由此进入几分之几的教学。

2、突破重点,提高认数效率。

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的分数比较多。对于这些分数如何进行教学处理?

1)在认识几分之一这一段里,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从“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开始,先联系实物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1/2” ,具体地描述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再告诉学生1/2是分数,介绍分数线、分子、分母,示范1/2的写法。

“试一试”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折、涂涂,表示出这张纸的1/2。学生一方面在自己的操作中继续体会1/2的含义,另一方面在交流中看到,虽然各人的折法与涂色的位置不同,只要把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样,他们对1/2的理解就深入了一步。

其他的几分之一就安排在p99“想想做做”中,让学生以对1/2的理解为基础自己学习。第1题根据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分别写出分数/9和1/8,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这些分数的意义。第2题通过选择可以用1/4表示的涂色部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在图形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第题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不同。这些习题紧扣住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有层次的编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认识新知识。

2)在认识几分之几这段里,p101例题中只教学“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3/4”,2/4留给学生自己学。“试一试”让学生看着图形自己理解/5和5/9的意义,“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涂颜色逐步形成对/5和4/7的理解。

3、以理解分数意义为重点,带出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99页和第102页例题分别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和两个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大小。这两道例题都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继续认识分数,二是比较分数的大小。例题以认识分数为重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地体会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会有困难。本单元教材不要求概括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只要求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进行比较。“想想做做”中,每一次比较分数的大小前,教材都先让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有关的分数,清楚地表明了教材的两点意图:

一是理解分数意义是重点,是基础;二是本册教材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不离开图形直观。

4、在操作中体会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

第104页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分母不超过10)。例题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3/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在涂颜色的活动中,从两次一共涂了8份中的5份,理解3/8+2/8=5/8,又从涂的红色比涂的绿色多8份中的1份,理解3/8-2/8=1/8。

本单元教材中不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以对分数的理解支持计算。

常见的量:(第三单元《千克和克》、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49~52页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第53~55页联系实际问题教学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56~57页是一次实践活动。

1、注意经过时间与特定时刻写法上的的差别。

30应该表示的是时间里的某一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点半”。要表达从某一时刻至另一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所以在写法上1:30应改为l时30分较为确切。

2、形象地展开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

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

1)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求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

3)引导学生看着线段图计算经过时间。

用竖式计算时间,竖式计算时间步骤同笔算加减法一样,所不同的是只要让学生牢牢抓住进率的不同这个关键点。

数的运算:第一单元除法、第四单元加和减、第七单元乘法。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

科学》三年级 上册 教材分析

科学 三年级 上册 教材分析。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朱卫东。一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 自然 到 常识 再从 常识 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的科学素养,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生的本质变化。教材从内容选择 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 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 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一 小学科学教学总目标。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分析 全册共十五节课,本教材依然紧扣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难易适度且探索性 游戏性和实用性较强。在整体结构上延续了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