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学生入学后的起始学习内容,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刚入学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并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与代数领域。包括联系实际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计算学习的重要基础。
另外,还安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无疑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初步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再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认识物体、图形,学会观察,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打好基础。
统计与概率领域。一方面,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和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全册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结合认识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
旨在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尤其重要,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各领域内容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形状、颜色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发展简单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和态度。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教学时,应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安排,以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例如,在加强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的同时,专门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认识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在具体环境中体会和把握数的大小关系,根据数的大小对具体问题作出判断等。
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数的运算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为此,在计算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愿望,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在交流中评价、确认和修正算法,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创造”的算法,逐步引导优化算法。这里不强调学生采取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学生几种算法都掌握,而是关注学生的“创造”,提倡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2.重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安排,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一方面,应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内容作为题材,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运用测量、计算、猜测、实际操作、图形变换和代数化的手段进行主动探索,从事学习和交流活动,例如,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把积木块分类并观察某一类积木块的面来认识相应的图形。另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表达交流等多种形式,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发展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从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结合简单几何体的认识,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来推推滚滚、拼拼搭搭,感受、体会平面和曲面的不同特点,加深对这些简单形体特征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初步认识这些形体在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价值。
3.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初步接触统计思想,初步建立统计意识。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富有重要的数学价值。统计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和感受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表述和分析、依据信息作出决策的整个过程,体验统计的意义与作用,逐步地建立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动物到大象家作客”的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提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把它们理一理”的动机,主动去收集和整理数据,用象形统计图表述问题的结果,并对问题的结果进行语言的交流,使学生直接感受统计的过程,体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中初步建立统计的意识。
4.重视实践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包括数学应用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加强数学实践和数学综合应用,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贯穿和融合在数学内容四个领域的全部过程中,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本身成为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例如,学习计算时通过对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景,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策略和方法。
其次,应重视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的综合应用。如“假日小队”,就是以一个比较大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握知识展开的脉络。
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力图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例如,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年级数学评价指导意见
二七区2013 2014学年第二学期。评价原则 坚持公正公平 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数学课程标准 坚持对学生 四基 四能 的培养 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聚焦学生学习力的提升。评价内容与指标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为主,内容涉及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个维度。根据学生数学素...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 上册 教学指导意见
依据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颁发 2014年 依据 4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 2016年 三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 低年级单元框架 1.参照课标提出的课程框架,创建有内在逻辑的教材单元框架。道德与法治 低年段教科书将课标提出的三经四纬课程框架,三...
三年级 上 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三年级 上 数学教学指导意见。一 教材分析。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确定知识与技能方面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 领域 以 万 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为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安排认识常见的量以及直观认识分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