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第一册教案。
1.让大家认识我。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新生入学,学生和师生间都需要彼此了解和认识,而且一个新班的组成,也需要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本科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激发兴趣为基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撕、剪、帖、画、说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之通过学习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媒材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大胆地向同学介绍自己和作品。
因此本次活动既是一次艺术认识创造活动,又是一次同学、师生间的认识交流、增进情感的活动。
本课采用集体制作的形式,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树的资料**,并且准备各种材质的彩纸,教师要准备好课件,树模。课堂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力、动手操作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集体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常用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师生一起协作完成“集体大树”的制作。
难点: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
课业类型:工艺制作。
教、学具准备:
教具: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课件。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
2.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
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
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3.教师总结并演示实验结果:对折——从开口处剪或撕树叶的一半——展开成为完整的叶子(教师辅助演示)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课件: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6.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7.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
姓名、年龄、 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8.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用“名字树叶”装点的这棵“集体大树”多美呀!集体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我们也因为有集体的爱护、培养才能够茁壮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用我们的行动去维护它,用我们的双手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学生观察,发现这是一棵不完整的树。
学生发言,讨论问题。
学生辨认其制作方法:是剪或撕出来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派代表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树叶形状。
观察课件中的树叶,体会创新。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名字树叶”。
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观察一下,有多少同学的爱好是一样的,找到爱好相同的同学,做对好朋友。学生体会对集体的热爱。引入情境,创设想象空间。
以**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作用采用直观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创新提供素材。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基本能力分层次辅导,培养学生互教互学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评价及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成功后的快乐。
2.看谁涂得更好看。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活动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作是美术活动与游戏的共同特征。尝试着缤纷的色彩组成灵动的画面,是儿童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
画笔和色彩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自幼儿时期,他们就喜欢在随意的涂抹之中体味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体味创作的的成就感;这种体味是审美的摇篮。在学习中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色彩,注意纠正某些颜色的不规范名称。本课再认识色彩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画笔,自由组织、涂色,以点、线、面、圈、刮等不同方法涂色,感受不同画笔、不同的方法所带给画面的不同的视觉感受,也使学生体会到色彩的搭配与组织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效果,并且学习敢于大胆组织画面,为今后学习与创作大限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与目标:
1. 认知:熟悉工具,认识颜色。
2. 能力:不同风格线色的表现。
3. 情意:创新精神,大胆尝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不同笔触、不同画材组织的话面。
2.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的效果。
学习材料:彩笔、蜡笔、图画纸、彩色纸、色卡……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一看,认一认:
认识彩笔、蜡笔、勾线笔。
它们有什么不同?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相互交流的能力。
二)涂一涂,想一想:
试一试各种画笔的不同。
说一说试后的感受。
这些笔,它们都有哪些用处?
你都会怎样使用这些笔?
你还会想到哪些使用方法?
欣赏书中的作品。
运用这些笔,自由组织一幅画面。
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赏一赏,说一说:
欣赏作品。谈谈创作的体会。
教学意图:相互交流自己的绘画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滚动乐园。
教学目标:1.在感知活动中,触发学生去发现和思考物体特征、形状。
2.友好的合作游戏,随意大胆的使用绘画工具表现感受到的或想到的滚动现象,创作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趣味的感知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体验和表现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表现自己所见、所想。在感知基础上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教学准备:滚动的物体、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小组,推选小裁判。
二、讲授新课。
1.教师给学生提供能滚动的物体,为丰富感知活动创造条件。
教师问:什么形状的物体会滚动?
探索:学生寻找滚动的物体和滚动的现象,儿童自然联想、列举具有滚动共性的物体,联想回随认知展开,让学生走向生活,拓宽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
2.小组游戏。
感受:学生在滚动玩耍时,看、摸、闻等触觉行为,影响学生对物体的认识。
体验:玩耍的经历说明了物体的形态、特征、共性。
联想:滚动的物体位置不断的变动,其快慢、翻转、碰撞、滑行、停止,引出学生对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记忆和联想,触发了创意思维。教师与学生共同游戏、共同感知,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组的裁判指挥滚动游戏,其他成员围成圆圈,推动教具滚动并抵挡物品滚出场地。各小组可以互相交流物品,聚集群体的力量,扩展认知面。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展开不同的玩耍方式,体会滚动形式,尊重学生自我表达方式和感情的投入,发挥内在的动力。
3.绘画表现。
通过联想引发更多的滚动的物体,教师引导学生给滚动的物体起名字,如:足球大哥、香瓜大王、红脸苹果等,赋予童话色彩和幽默感。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或想象中的滚动的物体,可以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出故事情节。
4.作品评价、评说。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和交流所画景象情节,词语和绘画两种语言的互动促进和扩展了儿童的表现力。运用评价引起竞争,促进小组间、学生间的表现力。
5.提出问题课后讨论。
滚动的用处;哪些地方利用了滚动的道理;用滚动的现象能发明什么。
4.泥巴真听话。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性,尝试并掌握几种玩泥的基本方法。了解民间艺术的种类以及泥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欣赏泥塑艺术作品。
2.能力目标:学生初步了解泥塑艺术及泥塑创作步骤;通过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泥塑的创作,培养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分类;通过游戏活动,共享玩泥巴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协作的精神,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索感知泥性,归纳玩泥的几种方法。
2.感受、探索、泥性及口头表达。
课前准备:学生:小水桶、毛巾、可塑泥、可用来印纹的小物品。
教师:教学**、**素材、不同干湿的泥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教师拿出三个布袋,内有三种湿度不同的泥巴。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揭开谜底:是泥土。你们想玩吗?
出示**欣赏,初步认识泥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到户外,与学生一起无主题的玩泥巴游戏 ,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让泥变得不粘呢?
你还有其它办法让泥变得不粘吗?大家试一试!
根据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用了多少种技巧来玩泥巴?来联想一下还可以用哪几种其他的方法?
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东西与泥巴有关?
比赛活动:谁做的圆球最圆?看谁做的泥条最长?整理现场,清洁卫生。
引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鼓励学生上前摸一下,闻一下布袋。
提问:你玩过泥巴吗?你是怎样玩的?玩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讲解泥巴是如何被运用的。
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做东西,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力求与众不同。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指导和提示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嗅觉、摔打、重量来更为细致的感知泥性。
泥巴听话吗?你还能让听话的泥巴变成什么好玩的东西吗?你用泥巴做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呢?
简介几种泥巴的用途。教师经过讲解、评比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引导学生把工具清洗干净放回原地,打扫地面卫生,给自己清理。
观察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自己的感觉,如:柔软、泥土气息等。
观赏作品:学生分组交流,发表自己对泥的不同感受。找到问题答案:泥巴太湿的时候,可以经过摔打后湿度适中;泥巴太干时,可以加点水搅和一下,即可。学生略答。
成组讨论问题。讲一讲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5.剪剪撕撕画画贴贴。
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体验以纸材为主的造型表现活动,初步认识及掌握撕纸添画、剪纸的欣赏方法、创作制作方法。
2.情感:通过欣赏体验,感受剪纸、撕纸艺术的美,领略多种艺术文化,激发对美术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3.能力:培养观察感知、审美能力、提高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欣赏感受剪纸、撕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造型表现的方法,运用想象力进行作品创作并能大胆发表看法。
2.难点:作品创作及发表。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胶棒。每人10张不同颜色的彩色纸(红、黄、蓝、绿、粉、黑……)
2.教具准备:粘贴的范画、独特设计有剪子、手、彩笔、胶棒画面的板书(下面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字:剪剪、撕撕、画画、贴贴)、撕纸作品、一张纸。
3.教学器材:录音机(内放有轻**)、实物投影、背投、电脑。
4.教学课件:欣赏撕纸艺术、学生优秀作品欣赏、“我是小画家”。
教学过程:一)学习内容。
1.通过体验以纸材为主的造型表现活动,初步认识及掌握撕纸添画、剪纸的欣赏方法、创作制作方法。
2.通过欣赏体验,感受剪纸、撕纸艺术的美,领略多种艺术文化,激发对美术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3.培养观察感知、审美能力、提高创作能力。
4.欣赏感受剪纸、撕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造型表现的方法,运用想象力进行作品创作并能大胆发表看法。
二)学生活动。
1.同学们,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儿,想看看吗?——想。
2.这幅画面与我们平时的画面哪不一样?——平时的画面是画的,这幅画是用纸贴的。
3.我还想考考大家,你能看出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吗?为什么?——用手撕的。用剪刀剪的比较直,用手撕的弯弯曲曲。
4.撕纸艺术家真了不起。我相信你也可以的。你看,我手里有一张纸,你猜猜我要干什么?——撕纸。
5.手离得远一些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容易撕坏。
湘教版一年级美术美术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2 熟悉常用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体验画的乐趣。3 培养良好的绘画习惯。教学重点 熟悉常用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体验画的乐趣。教学难点 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小组分配角色 目的 使学生意识到合作时需要谦让。师述 咱们先玩...
一年级美术教案上册
第十课我的拼音卡片。教学目标 1 将纸工与绘画相结合,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做一张拼音卡片。2 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绘画手段,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3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注意背景颜色和主体颜色的深浅搭配。教学准备 剪一个白色 m 白卡彩卡各一张,剪成简单几何图案的卡纸水彩笔,油画棒...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大家一起画。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绘画的初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绘画工具和材料,让每一位同学都因自己画下的形象和涂出的颜色而感到兴奋和愉悦,对美术课留下一个良好的 第一印象 这节课对于学生没有学习难度要求,教学形式则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