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布 2020-03-15 07:23:28 阅读 6788

厘米和米。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1、线段的认识。2、厘米的认识。3、米的认识。4、实践活动“量一量”。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山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起长度观念,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观念。

3、关键:1)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特别是在认识线段时要注意:让学生将线拉直,以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2)注重厘米、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米的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认识线段。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第1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2.第2题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第3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4.第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先让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含义后,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再交流,特别是四个点能画多少条线段,经过评议后,教师可以引入握手的场景,使学生掌握方法,以防止遗漏。

5、让先做完的学生做思考题。

教师出示图让学生数一数,这幅图里有几条线段,几个长方形,几个三角形。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教学反思: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4、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课件、学生尺、塑料小管子、剪刀、可度量长度的小长方形若干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班小华同学的桌面破损了,耿老师想建议学校为他换一张新的桌面,为了整齐美观,这张桌面要和原来的同样大小,也就是和你们的同样大小,怎么办呢?

估计学生回答:那就要知道原来的桌面有多长,有多宽。

师:那就请同学们赶快动手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先量一量桌面的长边吧!

学生开始测量,之后全班进行反馈。

可能出现1:

学生选择各种工具进行测量。

教师应对:同学们,为什么同样的桌面,而你们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时所用的工具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用尺子量。)

是的,由于测量工具不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于是聪明的人们就发明了专门用来测量的工具——尺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测量王国,一起来学习测量的本领,好吗?

可能出现2:

学生全部选择尺子进行测量。

教师应对:是的,尺子就是专门用来测量的工具,可是你们测量的结果都不太一样,到底谁量得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测量王国,一起来学习测量的本领,寻找正确的答案,好吗?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一:认识直尺。

1、多**出示直尺图:这是一把放大的直尺,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和它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0刻度、厘米(cm),同时多**同步闪烁。

借机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二:认识1厘米。

1、指一指。

提问: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试着指一指。

再请一个小朋友到放大的尺上来指一指。(**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板书:1厘米)要求学生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小结:尺上的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长。

2、找一找。

从身上找1厘米。

在你的周围,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也是大约1厘米?

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书本的厚、图钉的长等)

3、打手势。

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4、剪一剪。

剪管子游戏:

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剪出1厘米长的塑料管子,再放到尺子上验证是否剪得准。

**三: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并用手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样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5厘米的长度。

**四:心灵手巧画一画——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并提醒学生注意标上端点并写上4厘米,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名说出画的过程,师课件演示,反馈并总结画线段的方法。

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巩固或修正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画完后要求学生的尺子不移开,同桌互相检查。

**五:学习用厘米量。

1、 量整厘米数。

测量:量长方形长边的长度。

出示长方形,先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的长边有多长,再用尺子量一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加以概括总结量长度的方法:量一个物体时,通常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放平,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辨析:“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下面哪一种量法对。

讨论并寻找错误。

汇报交流、巩固测量的方法。

巩固或修正练习:量长方形短边的长度。

观察测量结果。

课件出示测量图:测量铅笔刀和用断尺测量铅笔的长。

学生独立观察、交流汇报、明确测量结果。

2、量非整厘米数。

师:同学们,这会有两条线段正在吵架呢,它们谁也不服输。走,让我们一块看看去吧!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测量图——红线段说:“我的长度是8厘米。”蓝线段也说:“我的长度也是8厘米。”同学们,它们俩谁说得对呢?

都不对,红线段的长比8厘米多一些,蓝线段的长比8厘米少一些。)

指出:比8厘米多一些或者比8厘米少一些,都可以怎么说?(大约长8厘米)

小结:我们在以后的测量中,如果遇到测量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长几厘米。

三、实践应用,培养估算。

师:学到这,这节课也快结束了,最后让我们一块到自己身上去多找几把厘米尺吧!因为有了这些厘米尺以后我们就能走到哪用到哪,很方便。瞧,它们就躲在我们的手掌上!

1)第一把——手掌宽。

要求学生伸出手掌、五指并拢、找到最宽处、再用学生尺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同时牢牢地记在心里。

2)第二把——食指的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苏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 第1课时连加和连减 教材p1 2 第2课时加减混合 教材p3 4 第3课时练习一 教材p5 第4课时解决问题 1 教材p6 8 第5课时解决问题 2 教材p8 10 第6课时解决问题 3 教材p10 第7课时练习二 教材p11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

2019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课题教学目标。加减混合。课时总课时序数。授课日期。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准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重 难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 学具课件。预习作业看教材,熟悉相关内容及要求。师生活动内容 方式。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1 唤起了学生的认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学生亲手制作的拼图作为教学的起点,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认知经验。由学生熟悉的拼图感知七的乘法口诀,淡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浓度,只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完成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2 引导学生经历抽象的数学过程应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