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做题时先认真读题,找到秒表一个小格代表多长时间,看清刻度尺的单位)
1.实验原理:v=
2.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是:秒表和刻度尺(如果要测量的路程较长就要用卷尺)
3.实验方法: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路程和时间,再运用公式计算出速度的大小)
4. 实验中应先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读数时起点和终点都读车头(或车尾)所对的刻度。
5.斜面的倾角就小些,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时间的测量容易出现误差,为减小误差应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斜面上金属片的作用是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
6.如果要测量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原因是测量的时间偏大。下半程的时间应用全程所用的时间减去上半程的时间。
7.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8.误差分析:实验中如果等小车过了起点再开始计时会使时间偏小,计算的平均速度偏大。
如果等小车过了终点再停止计时会使时间偏大,计算的平均速度偏小。
实验。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要用到秒表)
1.实验时采用水浴加热,目的是使被加热的物质均匀受热,此外还可以减慢状态变化过程,便于观察。试管中装有药品的部分要全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烧杯壁和烧杯底。
2.晶体熔化后继续加热是为了比较晶体熔化过程中和晶体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点。
3.晶体和非晶体的判断:温度不断变化的是非晶体,有一段时间保持不变的是晶体,此时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如果是凝固过程就是凝固点)
4.晶体的熔化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段时间,在此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
6.题目中常常会要求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这道题不要忘了做,要描点、连线。
7.被加热的物体整体实验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
练习:1)计时开始时该物质的温度是
2)这个物质是晶体”或“非晶体”)
它的熔点是
3)熔化过程是第分钟到第分种,持续了分钟,在此过程中,它处于状态。
4)它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实验。三、**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要用到秒表)
1.烧杯上的纸板的作用:减少热量散失。还可以防止产生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如果加的是厚纸板会使烧杯内气压升高,从而提高沸点。
2.气泡的变化:沸腾前,气泡越向上越小;沸腾时,气泡越向越大。
3.实验中时间太长的原因:水太多,水的初始温度太低。
4.减少实验时间的方法:减少水量、用热水做实验。(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问的是什么)
5.水沸腾时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
6.水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
7.实验中如果测得水的沸点不是100℃,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水中有杂质。
8. 题目中常常会要求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这道题不要忘了做,要描点、连线。
实验。四、**光反射时的规律。
1.实验中用到了一个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纸板,它的作用是显示光线的位置(或显示光路)。
2.纸板放置时应与平面镜垂直,如果把其中一块纸板向后折,光仍会发生反射,但是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光线位置的确定方法是:在纸板的光线上描两点,再连接并标上方向。
4.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是使实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5.得出实验结论时应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因是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
6.光反射时的规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
实验。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太厚了前后两表面都会成像,产生重影。
3.玻璃板应与桌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将无法与像重合。
4.实验中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实验。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中心与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
2.蜡烛向上移动像会向移动,光屏向上移动像会向移动,凸透镜向上移动像会向移动。
3.凸透镜焦距的确定:(1)用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在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此时亮点(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2)在记录的现象与数据中,找到物距与像距相等或成等大的实像的实验数据,此时的物距u=2f。例如某次实验中,当物距为20cm时,成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4.成实像时,蜡烛如果靠近凸透镜,光屏应凸透镜,像将变 。蜡烛向右移动时,光屏应向移动。
5.把凸透镜遮住一半,光屏上 (“能”或“不能”) 呈现蜡烛完整的像,亮度变暗。
6.给凸透镜“戴”上近视镜后,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取下近视镜,像变模糊,为得到清晰的像应把蜡烛 (“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或把光屏。
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说明近视成像在视网膜的方,应使用透镜。
实验。七、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天平的使用。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处,如果指针向左偏,那么应把向调节,使天平平衡。
2. 称量时应把物体放在天平的盘,然后用向盘放入 ,如果这时指针向左偏,应该或向移动 。
3.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如果把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那么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差。
4.砝码如果生锈了,会使测得的质量偏小;如果磨损了,会使测得的质量偏大。
二)量筒的使用。
1.量筒的量程就是它的最大测量值,单位是毫升(ml),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俯视会使读数偏大,仰视会偏小。
3.量筒内倒入50ml水,向里面放入一个小石块后,读数变为70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4.量筒内的水应适量:(1)小石块能全部浸入水中(2)小石块放入后液面不超过量程。
二)测量固体的密度。
1.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单位为g)
2.向量筒内倒入体积为v1的水,把物体放入量筒后读出示数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 (单位为cm3)(如果要测量的是能够溶于水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细铁砂代替水,测量方法同上)。
3.计算固体的的密度ρ=(单位g/ cm3 ,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密度的单位,如果是。
kg/ m3,所填的数值应把计算结果乘以1000)。
4.实验中如果先测体积会使物体沾上水,再测质量就会偏大,导致密度偏大。
三)测量液体的密度。
1.把液体倒入烧杯,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2.把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则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为m= m1-m2
3.测量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计算液体的的密度ρ=。
5.实验中如果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倒入液体测总质量,然后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测体积,会使测量的体积偏小,导致密度偏大,因为倒入量筒时会有一部分液体沾在烧杯上。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练习
1.小丽等同学 声音的产生 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 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2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等效法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类比法 3 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变化 ...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总结
例1 a 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厘米。b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 c 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盘内所加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克。例2 如图所示,小明眼睛在b点斜向上方观察,发现金鱼缸上方也有一条 金鱼 用c点表示 金鱼的实际位置用a点表...
物理实验器材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器材。序号。实验。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测量教科书的长度。气泡的速度声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调的高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模拟近视眼1cm物体质量含义。塑料直尺 20cm 3个 木质直尺 40cm 100cm 各3个 玻璃管 长80cm 宽10mm 10个 塑料米尺 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