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发布 2020-02-23 05:01:28 阅读 5500

公开课教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2、教学难点: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空间想象的形成的了解。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

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导入: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2、 多**显示原子的结构。

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3.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4.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5.**证明假设:阅读课本**4-4,教师利用多**投影核外电子排布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及核外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分层图,师生共同讨论。

归纳结论小结:从小结中引入新课钠、氯原子核外的电子在一定的范围空间里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进一步把课引深再问其他核外多个电子的原子又如何的?

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

二)、引导**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

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层。

2、 铝原子结构示意图。

3、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4、 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观察课本表4---4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制造**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

学生讨论:根据上图总结出。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除氦只有2个电子)其他都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

课堂练习: 请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离子的形成。

**离子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查一查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其结构特征及元素性质讨论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讨论课本4-10钠与氯?

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或让学生以拟人化形式表演后得出。

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1.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

如:k+ na+ mg2+ al3+ nh4+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

如:cl- s2- o2- so42-

3.离子的形成。

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

(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

“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1。(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4.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练习:说出下符号的意义。

al3+ 、2ca2+ 、o2-

5.离子与原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带电。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5.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作业:课本课后练习。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3、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二、离子的形成。

1.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3.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夏小梅 2023年5月23日。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课题3离子。教学目的 知识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 抽象思维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能力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导入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设问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提示 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活动2 体验 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归纳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提示 1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2 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明确 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