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__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或是**,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课题3离子。教学目的 知识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 抽象思维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能力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公开课教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离子。一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 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过程与方法 学习 交流 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 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景,激...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
导入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设问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