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2023年版课标的变化

发布 2020-02-17 10:47:28 阅读 3855

★语文“课标”实验稿与修订稿“评价建议”部分比较:

1.从字数看,实验稿约,修订稿增加到约,约增加。2.从内容看,修订稿以一个总述段阐明了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明确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2)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总要求——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3)指出了语文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该段后面对“四项基本原则”逐项进行了分段陈述。

4)揭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操作要领——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5)指明了语文课程评价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3.从具体建议看,修订稿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分别做出了更加明确细致的阐述。

了解2023年版课标的变化,谈谈你对课标修订的意图的理解。(以下列出了六点变化,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三点谈谈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这样改?)(一)阅读教学是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三)阅读教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五)阅读教学评价要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六)诵读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答题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明确地在“对话”的维度中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视角,就是确立和凸显“编者”的地位和作用。

“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在客观上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我们提倡“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与凭借,而教材,真是教科书编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将大体合适的普通文本,精心加工成合适的课文。

眼下,本文细读理论得到了大家的普遍重视。大家基本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认为文本细读是教学的起点,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甚至是提倡的,但要求教师深刻不等于要求学生也深刻,阅读教学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教科书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课文(文本)的第一任细读者就是他们。

正是他们细读了,才有可能编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文本)。在钻研教材、备课时,教师是课文(文本)的第二任细读者。在阅读教学时,学生是课文(文本)的第三任细读者。

我这样的解释,是基于静止的、互为独立的“阅读”这样一个前提出发的。而“阅读教学”不等同于“阅读”,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组织下的、有序的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交互式的学习、建构过程。

总之,阅读教学的对话维度增加一个“教科书编者”视角,既肯定了教科书编者在语文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科书编者为什么呈现这样一篇课文(文本),而不是呈现另外的阅读材料?

显然,这样的思考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逼近阅读教学的本真是大有裨益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

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总是那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的确,语文教师如此可以走。

进文本,但许多语文教师发现:由于思维的惰性,知识和能力的不完备,加之学习科目的众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存在一种隔膜感。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似乎漠不关心,很难进入到文本的**,逼得教师只好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教育的精神难以落实,教师们陷入很大的困惑,这也是眼下语文课高耗低效备受指责的原因之一。

如何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呢?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根据个人多年反复地探索,认为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一、明确要求,强化预习有经验的教师深知:

预习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前奏。但预习不能采取放羊式,那样收效甚微。正确的做法一是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至少三遍,这样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

过去,很多时候,学生一遍课文有的都没读完,去思考教师的提问,显然是很不现实的。二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查找课文生字新词,也可以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及课文背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经调查发现,学生古诗文诵读情况不甚乐观,对于教材之外的古诗文能吟诵的更是寥寥无几。更有甚者是知道诗句却忘了诗题或作者,继而张冠李戴。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教师因素、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改革等是上述情况存在的主要弊病。

教师课堂上的“双主”(学生主体诵读和古诗主体教学)式古诗诵读学习研究也尤为欠缺。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文,自上而下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

2、教材编排的制约。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省教材也存在这种“厚今薄古”的状况。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则较多地呈现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易记忆、回顾。

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诵读、积累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之一。

3、教师知识的缺陷。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个人的学习生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古典诗文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从以下调查结果就可见一般:

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余首,及尚为学习时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下一代的**人。

4、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诵读。

学生也逐而渐之的“熟识”了古诗文学习的“绝招”,渐渐遗失了对它的“好感”。

5、评价改革的守旧。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青春颜容”: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

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也必然使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诵读积累存在着局限性。

综合上述原因,使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是轻描淡写,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在缺失“情感”的人们眼中变成了光秃秃的汉字,是那般的索然无味。“无为而教,无为而学”“教之道,无教也”便成为每位教师古诗教学的重点突破口。如何“以诗学诗以诗悟诗以诗解诗读诗用诗”,是我们为人师者应思量的教学之重要目标。

小学阶段2023年版数学课标的变化

作者 胡惠明。教师 上 2012年第05期。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 实验稿 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辛勤探索与实践下,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这...

2019版初中数学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

2011初中数学修订版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新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学段与原实验版进行对比,有以下变化,现将修订变化简介如下 一 课程基本理念 的修改。1 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2019版初中数学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

2011初中数学修订版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王礼斌发表于2013 1 1 11 09 00 2011初中数学修订版新课标与老课标的变化。新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学段与原实验版进行对比,有以下变化,现将修订变化简介如下 一 课程基本理念 的修改。1 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