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发布 2024-04-10 13:00:02 阅读 939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备课。

一、新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数与代数。1、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空间与图形。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判断直角。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3、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4、从实际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5、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实践与综合。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验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对本班学生水平现状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自主**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将使学生顺利地投入新学期的学习,并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的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角的初步认识。

表内乘法(一)

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

统计。数学广角。

总复习。2、教学重、难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数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

3、知识结构。

在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的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本册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等知识。在知识的结构上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有得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四、课时安排。

1、长度单位4课时。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4、表内乘法(一13课时。

5、观察物体4课时。

6、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2课时。

9、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2、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知识结构。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

三、课时安排。

长度单位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p1—2 例1统一长度单位。

做一做”t1—3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中学习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初步尝试去估计,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多**。

2、学生:每小组(硬币10枚,曲别针10枚,小正方体30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长短不一的物品。你用什么去比划过物体的长短吗?

请学生说,教师恰当地激励并强调测量的标准。

2、小结:听咱们同学一说老师明白了。要想知道物体的长短得用一个东西做标准死亡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测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出示课本让学生认识课本的宽。

2)要量课本的宽,你打算用什么去量呢?

3)小组合作用老师发的不同的物品去量课本的宽。

老师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用多**展示。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们呢?

请学生发表意见,其他人评价。

师:这样量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5)用同一标准量,并汇报结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看着咱们同学量,老师也想量。你们同意吗?

2)出示课本和文具盒,判断长短。

3)教师量并展示结果,问:为什么明明长短不一,却都用了5个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4)你认为应怎样量,为什么?

5)用同一物品量,再一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2 t1

1)各自做。

2)交流方法。

2、p2 t2

1)各自做。

2)交流方法和结果,体会方法的不同。

3、p2 t3

1)估测。2)动手测。

3)方法的指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交流收获。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p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练习一t1—3

教学目的要求: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体会尺子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尺子并会用刻度尺去物体的长度。

3、让学生能正确用厘米尺去量长度,掌握方法。

4、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

2、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个小棒。一小组一个图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时必须统一标准。你们看,我把统一标准带来了。

出示小正方体。

下面,老师用它去量物体的长度。

师用摆的方法量出。

2、以后,老师去哪都带着这些小正方体,越长带越多可真是麻烦,谁有好的办法?

3、刚才,许多人提到了尺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尺子。

板书课题:尺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制作尺子。

1)将20个小正方体放在一起。

2)认识1厘米,结合小正方体的边。

3)标刻度。

4)出示尺子,认识刻度。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利用课件认识1厘米。

2)认识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3)量出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找身体上的1厘米。

3、用厘米量。

1)各自拿出纸条,试着量一量。

2)师生边交流边做,师强调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6 t1

2、p6 t2 各自做,交流。。

3、p6 t3

1)各自做。

2)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收获。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4—5 例3 认识米,用米量。

做一做” 练习一 t4—5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在测量中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3、让学生会用米尺去量物体的长度,并掌握方法。

4、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1、教师:米尺卷尺。

2、学生:20厘米的尺子 1米长的小棒卷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灰太郎听说咱们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很不相信。我觉得他太小看人了,我们量黑板给他看一看。

课件出示灰太郎的**。

谁来量给他看呢?

请学生用尺子量。

2、这样量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好的办法?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板书课题:1米用米尺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拿1米长小木棒看一看1米有多长。

小组内量一量1米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找一找周围的1米。

2)说一说生活中的1米。

2、用米量。

1)用20厘米的尺子量一下1米的小棒有多长。

小组同学合作测量。

汇报。让学生认识1米=100厘米。

3、师生共同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5 “做一做”

1)分小组做。

2)交流。2、p6 t5

1)请学生做。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习了本课,你想说什么或想问什么?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p 5—7 例4 认识线段。

练习一t6—10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并会判断。

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汉数翻译藏数 倒淌河民族寄宿制小学电教室。伴罢稗 搬搬邦 蝶搬 罢雕敌 搬调搬 颁稗 卞 颁拜 罢得 典 地扳 罢册邦 斑敌 旦邦 地罢。敞拜 柏 避拜 锤爸拜爸 冲 地爸 颁拜 伴百办 椿拜 蝶搬 避拜 拜脆罢邦 嫡办 蝶搬 颁稗 伴巢 搬调搬邦 斑 搬柄...

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教案

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备课。葛石镇皋山完小。马玉海。87页 六单元 方向与位置 一 全册教材分析。1 分段编排。本册教材把乘法的初步认识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单元,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体验生活中连加现象到体验同数连加现象,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加大了学生的体验过程...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数学学科第九单元达标教学计划表。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测试题。姓名等级 一 连一连。二 比大小。三 按规律填数。四 计算。五 解决问题。1.买2个小熊要花18元,买1只小猴要花16元钱,一只小猴比一只小熊贵多少元?2已经装好2箱,还有24个没有装,一共能装多少箱?3.谁买的便宜,每枝便宜多少元?男孩...